董竹君

时间:2022-04-17 04:52:16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董竹君

董竹君,曾用名董篁,江苏省海门市人,出生在上海,一个洋车夫的女儿,被迫沦为青楼卖唱女,结识革命党人跳出火坑,成了督军夫人。不堪忍受封建家庭和夫权统治,再度冲出樊笼开创新的人生。历尽艰难险阻,成为上海锦江饭店女老板。连任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堪称女权运动的先驱。1997126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董竹君,是上海“锦江饭店”创始人。1900年生于上海的一个贫苦家庭。1930年,因思想政见分歧,不堪忍受封建家庭和夫权统治,与时任四川省副都督的丈夫离婚,被当时进步人士誉为中国的“娜拉”。从四川返沪,尽管拖着四个孩子还要供养双亲,生活困顿,时常窘迫,却从不肯向困难低头,历尽艰难,后来接受一位友人资助的两千元,开办了锦江川菜馆。第二年增设“锦江茶室”董一直积极接受进步思想,曾从经济上和其它有利条件方面支援共产党地下组织和进步人士,资助进步刊物《妇女知识》《救亡日报》等,创办了《上海妇女》杂志,出资筹办印刷厂和进出口公司,协助兴办文化公司等。1951年她将“锦江川菜馆”和“锦江茶室”两块招牌及全部资产(当时约值15万美元,3000两黄金)献给国家。 多人看到的是她头上耀眼的光环,但最感动于她对待艰难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坚忍不屈的精神。在她身上,看到了一个女性的自强,自立和自主,在强烈的自我意识支配下,使她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每个时期的生活状态,从而清醒而果断地做出选择。

她一生三个时期,三个重要抉择,成就三个不同生活场面,正是它们,使她逐渐成长和成熟起来。

童年生活:穷困窘迫,沦落为卖唱女,依然不放弃追求新生活 董竹君诞生在上海洋泾滨的一个贫民窟里,她的父亲是黄包车夫,母亲是个洗衣妇,家里一贫如洗。在她的印象里,每天能吃饱便已是幸事,很多时候,食不裹腹,经常还要靠典当维持一天的伙食。尽管这样艰苦,母亲依然借了钱送她去学堂念书,而她的聪颖好学,调皮可爱,深得私塾老先生喜欢。 12岁那年,为了给家里唯一的劳动力――父亲治病,被迫沦为卖唱女。因为长得清秀漂亮,加上嗓音又好,董竹君很快便成为所在堂子的红人,这也使她不曾受过什么罪。当时有不少革命党人,躲避在上海,借助堂子秘密聚会商议二次革命讨袁事宜。这也使得董竹君认识了一些革命党人,也被灌输了不少进步思想,使她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在这样的环境里,董竹君结识了革命党人夏之时,在夏向她表明心意后,她也以心相许。就在夏被迫逃亡日本的当夜,董竹君也机敏的逃出了虎口,与正被通缉的夏之时结婚,并随他一起来到日本。在日本,董竹君如饥似渴的学习文化知识。 婚姻生活:封建礼教与夫权统治,让她压抑不堪 原以为与夏的患难之交会换来甜蜜相知的一段婚姻,在渡过了最初的爱情蜜月后,也许是婚前的不甚了解,夏的一些言行渐渐让董感觉不悦。夏一直以恩人的姿态自居,且限制她与外界,尤其是男性的一切接触机会。即便婚前答应的让董继续接受教育的承诺,也改为以聘请家教的方式进行;即便夏从日本回国参加再次革命,也要派自己的弟弟前往董的身边,名义上是照顾,实则监督。 念及夏确实对自己的人生起了关键性的帮助,董一直以容忍的态度不去计较。这样的生活一直从日本持续到她回国进入夏的封建大家庭。然而,四川夏氏封建大家庭里的封闭与落后,使刚刚开始新生活、年轻的董竹君倍感窒息。凭着自己的宽容和大度,以及对生活积极

健康的向往,她在那个原本准备置她于不耻的旧式家庭中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但是,管是督军夫人,她每天都必须亲自打理很多家务,还要维持一些应酬,还要监督孩子们的生教育,对夏的苛刻的起居要求一丝不苟,所有的一切,都让董每天都疲惫不堪。然而这都不算什么,最让她痛心的,是与夏之间越来越深的思想隔阂,对子女教育问题上的分歧,以及夏对她的猜疑、责难――夏因为仕途上的失意已彻底消沉,终日沉湎于鸦片与麻将之中,而早在日本一起生活时,夏之时的思想脱变与专横跋扈就已使得个性倔强的董竹君越来越无


法忍受。 在外人看似锦衣玉食的生活背后,是董对婚姻生活极度的失望和痛心。眼看着自己与几个心爱的孩子都将要在这个死墓中陪葬,经过无数次苦口婆心的劝说无效之后,29岁的董竹君毅然与丈夫离婚,放弃了华贵、富裕、悠闲的生活,带着四个女儿离开了四川。然而生活,并不曾因此而轻松,尽管心情是舒畅了,靠典当而维持的艰难生活(供养双亲以及四个孩子),以及夏通过朋友对她进行的陷害,都让她轻松不起来。

风雨中创业:摒弃荣华,甘自奋斗 也许所有人都想不通,放着荣华宝贵不要,却甘愿回到从前的贫穷中,连带着双亲不能安享晚年,幼儿不能享受优越的成长环境。只有认知董竹君真正生活面貌的人明白,这条路,以她的傲骨和意气,是迟早要走的。家里值钱的东西都典当完了,她也不会去求任何一个熟人。一是怕夏在背后耻笑她的不自量力,二是自尊。尽管夏答应的抚养费一分都没有兑现,董始终没有低下高傲的头颅去问他要,在她看来,没有他,她也一样能把孩子们拉扯大,再苦再难,也不能停了孩子们的教育 在这样的困境中,她创办了上海纱厂,但很快因为战争原因,陷于窘境。加上她救助地下党的原因,入狱,避难,一系列遭遇和打击,使她的生活一窘再窘,回复到童年时的境遇。好在有懂事的大女依靠钢琴家教贴补家用,但日子依然难以维续。 其实只要她开口,任何一个熟人朋友都会帮助她,因为以她的人品与过去待人接物的印象,使得无论夏如何污蔑如何陷害,不但没人会与夏一般见识,相反都很同情地站到她一边,但她却从没有向别人说起过自己的艰苦,相反还尽可能地去帮助周边的人,这让她在人生的最低谷中,又遇见了新的契机--有人愿意借助她一份启动资金。这对董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借助这份资金,董竹君依靠自己的智慧、才能和勇气,创立起了锦江川菜馆和锦江茶室,并一步步做大。 历经无数难以想象的艰苦,闯过无数无法逾越的难关,她一方面周旋于上海警备司令杨虎、杜月笙、黄金荣等等权贵们之间,同时又追随革命和进步,秘密帮助、掩护共产党人进行地下革命工作。后来迫于战火逃往菲律宾,亦是困顿之极。从菲回国之后,整顿锦江,增资设厂,将企业做大做强,期间积极参加地下工作,救助了不少革命同志。到解放初期,又在人民政府的帮助支持下,创立了上海第一家可以接待国宾的锦江饭店。解放后,在文化大革命中又渡过五年牢狱生涯,七十岁生日,竟在狱中度过,不甚凄凉。 1997年,12月,她安然逝世。

董竹君的自传《我的一个世纪》是本旧书,1997年出版的,厚重达45万字。前段生病休息,正好一页一页读完。她的文字不算优美,比不上杨绛,也比不上章诒和。然而这本书很值得花时间。董竹君与二十世纪同龄,13岁就卖身到青楼做小歌女,15岁就嫁作都督夫人,政权更迭、战争饥荒、牢狱之苦她都经历过了,她的心中有很多做人的道理,她处事用的都是智慧。《我的一个世纪》有些章节是董竹君早年写下的,那些章节显得很有生气,很有活力。后来一些显然是老年写下的章节则显得非常平静。哪怕是说到文革期间她坐了五年的牢,备受折磨的境况,她依然平静地道来。 全书印象较深的是关于筹建锦江川菜馆(锦江饭店前身)的描述。董竹君选了一个当时较为偏僻的地点,看中那里有可以停车的空地。碗碟、电灯、椅子、金鱼缸、通道的字画,各式的布置都是别出心裁、一丝不苟的,最重要的是始终保持地方的干净,注意培训员工,给他们良好的待遇。因此客似云来,更招来了上海滩一霸杜月笙。锦江川菜馆的扩建就靠杜月笙的关系和势力。杜月笙逃到香港后,杜有个朋友追求董竹君,董竹君没有正面拒绝他,只要求他离婚再说,结果对方以大家条件不合,没有再纠缠董竹君,实际上董竹君根本没打算跟这位先生在一起。董竹君说,做人做事要把握分寸,这样就会免去不少麻烦。 董竹君的成功之处,除了注重仪表外,还有善于学习。她把日本人生活习惯上的优点用于经营管理锦江饭店上;早年随夫到日本留学,她不仅学会了日语,还请家庭教师教授数学语文,更说得一口流利的英语,希望到英美留学去。她逃离封建家庭后,独力养育的四个女儿都成了栋梁之材,既有八一电影厂的创办人,也有钢琴家,又有纽约图书馆的馆长。教育孩子的方法,是让他们既注重包装(穿戴打扮)也注重内涵(读书上进)


她曾出版了一本40多万字的自传《我的一个世纪》,里面零星地谈到了一些教育儿女的经验。这位世纪老人原来是上海贫民区里一个黄包车夫的女儿,被迫沦为青楼卖唱,后来结识了革命党人,自己设法逃出火坑成为督军夫人,随丈夫去了日本又回到四川。可她不堪忍受封建家庭和夫权统治,带着四个女儿再次冲出樊笼开创新的人生(留在四川的儿子后来也回到她身边)历经艰难险阻,成为上海锦江饭店的女老板,为地下党组织做了许多工作。 时四川是个封建意识很浓厚的地方。长女出麻疹时,她腾出一间房子,进行消毒后放两张床,日夜看护40多日,直到女儿完全康复。丈夫对此很不高兴,认为她不该为了一个女孩的病对其他事情全然不顾。她初到上海时生活很苦,住在一间小屋内,但她带了女儿每天把房间擦洗得干干净净,连楼梯过道也不放过她的女儿们也因此养成了注重清洁卫生的习惯。她从四川毅然离家出走的主要原因就是为了女儿的教育。丈夫认为;女孩子无需多读,她却认为必须让她们受高等教育。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她带着女儿独闯上海滩,即使在穷困得靠典卖衣物度日时,决心仍不动摇。董竹君在上海东借西凑,又到菲律宾去招股,办起了一家纱管厂。厂务繁忙不得已,只好把三个女儿送到苏州一家教会学校的附小寄读。她知道教会学校教学比较严格,但又怕孩子们们受帝国主义思想毒害,所以紧紧抓住了放“风筝”的线。每逢周末、假期,就给她们讲些人生和爱国的道理,找些进步文艺读物给她们看,要她们学做家务、热爱劳动,培养她们善良热诚、助人为乐、先人后己大公无私的高尚品德,还让她们多接近大自然,养成胸怀开朗和爱美的兴趣习性。追求真善美,是董竹君教育儿女的中心内容。 有一次,鲁迅先生在一所暑期学校演讲,题目是《上海文艺之一瞥》她就带了四个女几去听,明知她们都听不懂,但为了让她们在进步思想的氛围中受到熏陶,还是让她们坐在最后一排乖乖地听着。回来的路上孩子们不断地问七问八,做母亲的心里特别高兴。她特别注意培养孩子们有坚强的意志和勇敢的精神。有一次她让只有12岁的女儿从上海乘火车去南京,送一笔钱接济一位亲戚。但当孩子到达南京下关时,城门已经关紧,她不敢乱花钱,就在城门脚下睡了一晚。女儿回来告诉她这番经历时,她既觉得心疼又感到高兴。 她常说孩子是洁白无邪的,决不能让“风筝”断线,迷失了方向。女儿在外地读书,她书信不断。一次次教育她们:为人做事要有责任感,要光明正直;处理事情宜感情通过理智,对客观事物应全面分析研究,不要主观,切忌任性„„她在锦江饭店当女老板时,决不让孩子们随便走进店里;她自己要会见朋友,除非是进步人士,其他三教九流的人一概不让到家里来,只有在锦江会晤。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防止孩子们沾染十里洋场的社会恶习。真可谓用心良苦。她的心血没白费,五个儿女个个成材,也个个敬重母亲。 董竹君一生历经晚清、辛亥革命、北洋军阀统治、“五四”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十年文革、改革开放,其中两次世界大战,百年人生,百年缩影,百年风光,百年传奇,难怪一代文豪郭沫若也多次欲为她代写回忆录,只因她以“无可称道”婉拒而未行。董竹君在外创业奔波一生,始终心系家乡海门。她将一大批东灶港的乡下人变成了上海人,培育了上海和平饭店经理东林发、国家级顶级厨师成文彬等人才。 [1] 天下商机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c876bad844769eae009edf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