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工作量计算方法—教育教学 一、关于教师工作量概念的界定 1.课时量。指教师完成单位教学时间的教学任务,于课前、课中、课后所付出的脑力、体力劳动。含备课、教学准备、课堂教学、作业批改、个别辅导、技术设备维护维修等。 2.标准课时量。根据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教学计划,综合考虑各学科教师完成单位教学时间的教学任务所付出的脑力、体力劳动的情况,本方案把初中音、体、美等学科的课堂教学1课时作为1标准课时量。标准课时量是各单位计发课时津贴的主要依据。 3.折合系数。以初中音、体、美等学科的教学1课时作为标准课时量1.0,其它学科以此为参照进行折算产生折合系数。 4.周课时量。某学科教师五个工作日内由学校安排的课时总量。 5.基础工作量。根据现行教学计划、教师编制的规定,教师在五个工作日内承担一(几)科一(几)班的教学任务,相对饱满或合适的课时总量。本方案规定教师在五个工作日内的基础工作量为折算后的14个标准课时量。 二、中学主要课程具体折算标准如下: 初中课程折合系数表 课程 语文 数学 外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历史、地理、政治、音乐、体育 美术、信息技术、劳动与技术、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研究性学习 历史与社会 科学 地方课程 校本课程 周课时数 10 12 14 10 10 折合 系数 1.4 1.17 1.0 1.4 1.4 三、以对学生的管理为主要特征的自习课、早操、课间操、课外活动、课余训练等可折合课时量,每次折合系数一般可在0.2—0.5之间确定。其它类似奥林匹克竞赛培训、音乐或体育训练等由各校自行确定课时量。四、年级组长、班主任工作、教研组长、备课组长、跨头教学、会考与毕业班授课等可根据各校的实际工作情况调整折合系数。 本方案的说明: 1.通过折衷目前学科工作量的计算办法,综合考虑编制要求,产生本方案。 2.根据宜粗不宜细的原则,综合考虑新兴学科的开设情况,在适当缩小主副科差距的前提下,将初中段的折合系数分别分成三档。 (初中:1.0 1.17 1.4 ) 3.根据目前各校开课的实际,课程栏目中增加综合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内容。综合实践活动由四部分组成,根据各部分的课程性质的不同,其折合系数有所区别。 4.本计算办法与教师编制的相关程度如下:初中以初二年级为例: 根据湖南省义务教育课程(实验)计划设置表,将一周的开课时数折合成标准课时数为43.42节,以每位教师周满工作量14节计算,正常开课需配备授课教师3.1人。 根据人事局编制标准,城市初中45-50人标准班额,教职工平均负担学生数13.5人,其中非教学人员约占15%,按照编制要求正常班额配备授课教师为(45-50)÷13.5×85%=3.15人。 两者是基本吻合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d84c2b8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021ca3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