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苏武传 课堂教案 一、导入 孔子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确,艰难困苦中最能见出一个人的品性。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面对人生穷途危难是卑躬屈膝还是傲骨在身,在这样的选择前,无数志士仁人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今天,就让我们心怀虔诚走进这样一位故人,他就是—大汉苏武。 二、作者:班固(32—92年),字孟坚,东汉著名的史学家。继承父志,历时二十多年,写成《汉书》。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模仿《史记》,但略有变更。全书有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起自汉高祖,止于王莽,记西汉一代二百三十年间史实。 三、请同学复述文章内容,每个自然段都叙述了些什么内容。 1、初使匈奴,单于受礼。 2-3 缑王谋反,祸及汉使。 4、舍生取义,以死明志。 5、卫律劝降,威武不屈。 6、饮雪吞毡,此志不渝。 7-8李陵劝降,忠贞如一。 9、汉匈和亲,请还苏武。 10、历尽艰难,发白归汉。 四、请学生快速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 1 )段: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 第二部分(2~8 )段:记述了苏武在匈奴十九年倍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 第三部分(9、10)段: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 五、分析课文 苏武出使匈奴19年,最精彩的人生篇章有三件事:自杀、反劝降、牧羊 思考并回答: 1、苏武一共自杀了几次?为什么自杀?是否成功?从中可以看出苏武怎样的品质? 两次。第一次是张胜告诉苏武自己参与谋反的事实,苏武敏感地认识到自己定会受到牵连,因为不想国家尊严受辱,所以自杀。第二次是面对卫律的讯问,为了维护国家尊严,引刀自刺。第一次是被张胜和常惠阻拦下来,第二次是被卫律请医生救活。从救治的繁琐的程序可以看出苏武是真想自杀,但都没成功。 苏武的举动使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他忠于国家,视死如归的精神品质。 2、难道只有咱们关注到苏武的精神品质了吗? 不是,还有匈奴的单于。“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单于对待苏武和对待张胜是截然不同的。朝夕候问,一来是怕苏武再出事,而来体现自己对苏武的关怀,试图收降苏武。这是对苏武人格的肯定。 3、说服苏武是事情首先落在了卫律身上,因为他就是降将。卫律是怎样来说服苏武的?苏武有何表现? 卫律 苏武 (1)威逼:①剑斩虞常:震慑苏武②吓降张胜:有人带头③强加死罪:寻找理由 不动 (2)利诱:以自己的地位与财富做例子/封官加爵:拥众数万/荣华富贵:马畜弥山 不应 总结:卫律的劝降策略——威逼利诱。威逼不动摇,利诱不应许。于是卫律按捺不住自己的情绪,发出最后通牒“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这番话也激怒了苏武,苏武大骂卫律。于是有了第6段的“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 苏武越是坚决,单于越是喜欢。于是用尽办法来折磨、摧残苏武,企图动摇他的意志。 幽禁地窖,断绝饮食——啮雪吞毡,数日不死 放逐北海,不至廪食——掘鼠食草,杖节牧羊 苏武这一去已然近十年了。短暂的抗拒固然可贵,但时间是检验一切意志的试金石。十年的艰辛与苦涩,是否会动摇苏武的信念呢?我们再往下分析。 4、李陵,匈奴的又一位降将,他来到北海,试图以自己曾与苏武同僚的身份来说服苏武。他有事怎样劝降的呢?卫律的“威逼利诱”策略已然失效,李陵又是什么样策略呢? 李陵换位思考,武苏靠什么支撑着艰苦地过了十年?回到汉朝,回到自己亲人身边。苏武心中有对“国”对“家”的念想,还有对团聚的期待。这就是李陵的突破口。 从李陵的言辞中体察李陵的策略: 家——母丧兄亡,妻离子散 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前长君伏剑自刎;弟孺卿饮药而死;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 国——君主昏庸,法令无常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李陵老母被系保宫;苏武两兄弟畏罪自杀,侧面可以看出皇帝的统治严酷。 得出结论:“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苏武的回应:“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心甘情愿 李陵走后,在没有人来劝降过,这一过又是近九年。 小结:“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作者的叹惋之情溢于言表。能为信念坚持如此,却实令人佩服!幸而历尽磨难,终于完成使命,维护了国家尊严,保持了气节,作者的欣慰之感和赞美之情显而易见。十九年是磨难,他诠释了什么才是坚守气节,什么才是忠心耿耿。苏武用一身肝胆照耀了史册。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dc81af683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