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郑店中学 杨竞 三维目标: 1、了解语言的特点,把握本文的寓意。 2、结合时代特点,体会“愚公移山”的现实意义。 3、积累文言词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寓意。 教学难点:理解愚公精神内涵及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读一读,议一议(自主—合作—探究) 学情分析: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完成疏通文意,熟悉课文内容的前提下进行的,因此,教学目标在于突破难点,教师应该着力营造氛围,激发引导学生探究故事的寓意和愚公精神的内涵,品味语言艺术特色,适当检测字词的落实情况并理顺人物关系也是必要的。 教学用具:辅助使用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回忆思考(5′) 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疏通了文意,熟悉了课文内容,这节课,我们将从人物入手,共同探究故事的寓意和愚公精神及其现实意义。下面请同学们有表情地自由朗读课文,回忆课文内容并思考以下问题。 1、请用一句话概括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 ——寓言说的是愚公苦于北山的阻挡,率领儿孙挖山的故事。 2、愚公为什么要移山?移山有什么困难?结果怎样?(点击PPT:回忆思考)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困难:山高、工具简陋、劳力少、路途远;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3、结果与文章第一段中哪个字呼应? ——“本”,是什么意思?(原本)也暗示故事是假想的,不要去坐实。 二、新课探究 第 1 页 共 3 页 (一)设疑释疑(15′) 1、很好,看来大家读懂了课文。现在,老师来问你们一些问题,看大家真的读懂了没有。这篇寓言共写了几个人?我们先来把他们列出来,大家一起说,好不好? ——愚公、其妻、其子孙、遗男、智叟。(点击PPT:人物表)并进一步落实“且、叟、齔、孀妻、遗男”的意思。 2、请你们计算一下;这次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 ——五人。并解释“荷担者三夫、遂率”的意思。 3、下面看看,人物表中不同的人对待移山这件事的态度有什么不同。文章里有两个人讲的话差不多,你们看是谁啊? ——其妻和智叟。解释“其”。 学生朗读他们两个的话比较看看,两人的态度究竟是不是一样。 ——五不同:看法、称谓、态度、语气、心理不同。从而进一步落实关键词句(甚矣,汝之不惠。“君”与“汝” 、“毛”、 “其”、“且焉置土石”) 4、能再从文章里找出两个字来,把两人的态度分别用一个字说明一下吗? ——“疑”和“笑”。 (点击PPT:其妻和智叟对移山态度比较) 5、我们再来看看另外几个人。那个遗男和愚公子孙对移山的态度怎么样?请从文中找出两个字来分别说明一下。 ——高兴(“跳”)和赞许(“许”)。 (二)问题探究(20′) 1、有人说:“愚公精神可嘉,但是做法很笨。”你觉得愚公究竟笨不笨呢?请大家自由发表意见,并根据文章内容简要说明理由。 ——“愚公”不“愚”。进一步明确,①移山动机:痛感迂、塞之苦。②移山目的:确知移山之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③移山可行:深明可移之理。(点击PPT:“愚公”不“愚”) ——学生朗读体会顶针句的好处(朗朗上口,反驳有力) 2、可见,“愚公”不“愚”。那为什么智叟说他笨呢?我们先看看光明网报道的一件事:四川达州3名儿童搀扶倒地老太被讹。(点击PPT:儿童搀扶倒地老太被讹)我觉得愚公好像是很傻的,他都快九十岁了,能够享受到移山的好处吗? ——用发展的眼光问题,造福子孙、目光远大、大智若愚。解释“虽我之死”。 3、下面我们再来看看智叟这个“聪明老头”聪明吗?可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给他们命名呢?——“智叟”不“智”。 用静止的观点问题,目光短浅,自作聪明,实则愚蠢。解释“智叟”的意思和命名的用意(鲜明对比,强烈讽刺)。(点击PPT:人物形象) 第 2 页 共 3 页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0fe699d04a1b0717fd5dd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