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阵女性“大龄未婚现象”的理性审视 近年来,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日益增高,出现了不婚或晚婚这样一类特定的女性群体,她们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参与,具有较高的自主性。 对刻板化的“妻职”和“母职”有了一定批判意识,对何时走入婚姻也抱有比较开放的心态。 因此有一群拥有高学历,高收入,高智商的女性,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找到理想的婚姻归宿,被习惯性地解读为“甲女丁男”效应中被剩下的尴尬群体。 这类群体当前被给予一个负面的形容叫做“剩女”,所谓“剩女”泛指那些超过传统观念认为的“适婚年龄”而依然是单身状态的女性。 从语义词的角度来看,单身是一个中性词,用剩这一语带贬义的词汇代替单身的命名,暗指剩女处于缺乏魅力,无人问津的状态。 有些媒体关于剩女的报道有“认命娶个剩女吧!”“不幸沦为剩女”,“千万别成剩女”等等,从中可以看出,剩女被描绘成一群具有过于自信,眼光挑剔,挑三拣四,恨嫁等特征的女性。 那么造成女性大龄未婚现象产生的因素有哪些呢?造成女性大龄未婚现象产生的因素除了人口结构失衡,男主女从的家庭角色分工期待,以及媒体的推波助澜以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受传统的“男大女小”的搭配影响 男性择偶往往将女方形象作为首要考虑因素,趋向于寻找比自己小几岁,甚至更年轻的女性,对于一些男性而言,他们看重女性的青春和美貌。 而这种资源随着女性年龄的递增而开始递减,因此一些职位高,学历高,收入高的三高女性由于前期为学历事业平台提升而错过了最佳择偶期,从而加入了大龄未婚的大军。 二:受传统的择偶梯度的限制 中国传统社会的“男高女低”模式已经传承了数千年,择偶阶段的“梯度效应”仍被大多数人所认可,“梯度效应”即男性择偶倾向于寻找能力资源比自己弱的女性。 女性则寻找比自己能力强,能获得精神与经济上安全感的男性,择偶的“梯度效应”使得父母为子女相亲现象越来越普遍,也导致了现代婚姻普遍存在的性别两极分化的现象。 即高层次的女性,尤其是优秀的女性,和低层次的男性面临着婚姻困扰。 三:女性自主意识的提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女性就业人数的增加,就业层次的提高,一些女性在经济,情感,人格方面的独立性愈来愈强。 她们不再把婚姻视为人生的必然归宿,而是将它视为一种可以选择的生活方式,甚至把婚姻视为一种理想主义的生活模式。 因此一些女性为了坚守心中对爱情婚姻的理想,主动选择等待,成为大龄未婚女性的一员。 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其说是由女性自身造成的,不如说是由社会造成的,是传统的择偶和婚姻模式与现代新生事物之间碰撞所激发出来的问题。 首先这不是一个社会问题,只是一种暂时的失调,它暴露出男权制家庭对女性职业和家庭选择的障碍,从而造成女性在职业和家庭上的两难选择。 造成女性“鱼和熊掌”不能兼得,其次这种现象更多地展现的是女性自身经济地位的提高和自由选择程度的提高。 在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必然带来生活方式的变革,当物质条件丰富之后,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势必出现,一些女性不再将婚姻作为自己的必然选项,而是追求更有利于两性发展的新型的家庭模式。 这本身是女性越来越走向自立自强的表现,是女性人格进一步健全的过程,再次,这种现象也为寻求女性发展的新范例提供了机遇。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142967408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