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学反思 本学期第十三周,一拖再拖的公开课随着在我说完“下课,谢谢大家”时,学生们热烈的掌声中,我卸下了我两周以来的压力和疲惫。 工作十三年来几乎每一年都要在科组内上公开课,对于新老师来说,上公开课是最能锻炼自己的机会,自己也充分把握着这样的机会磨练自己。虽说每年都上,可每次都让自己感觉压力很大,想上好,想得到认可的思想总在鞭策自己尽力做到最好。带着这种压力和高期望,我备课的过程是艰难而迷茫的。 第五单元的主题是“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思想界逐渐出现西学热,主张向西方学习。中国文化随着列强侵华的炮响,艰难地踏上近代化的征程。本课主要从三个方面讲述了中国近代思想向西方学习发展的渐进过程:开眼看世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变法思想。重点是“师夷”与“制夷”的关系;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难点是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认识近代思想发展的过程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 备课是从段考前一周就开始了,但是由于客观上的原因,如教学任务、段考、主观上的懒惰,整个人进入不了备战状态,于是我就在非常想认真准备但是又始终没有多少实际行动的矛盾中,倍受煎熬。真正进入实质性准备阶段是上课的一个星期,上网搜集了20几个课件,5篇教案,5个视频,每晚上网查看相关的资料到一点左右。期间为了让自己进入状态,也抽出时间去听了同年级老师的这节课,可我依然觉得自己还没有找到想要的感觉,真正进入状态是在别的班级演练前的2天,在紧迫感的促使下,我思路开始清晰,热情高涨,全身心的投入到了课件的制作中,但是过于追求课件形式的完美让我耗费了大量时间,一直搞到夜里1点,课件初稿才最终搞好。但是详细的教案没有时间写了。我为我的拖拉交了第一笔学费。 第三天上课,没有找任何老师来旁听的情况下自己先上了一遍,感觉不够理想,语速,知识的讲解分析都过于流于形式,当天晚上自己反省了一番,我又为我的不认真交了一笔学费。第二天找了组里的老师来指导,听了老教师的分析自己似乎找到了自己应该从那些地方改正自己,对于接下来的公开课似乎多了几分信心和把握。 终于到了上公开课的时间,想想自己有些细节没有准备到位,紧张和不安溢于言表。我很快用我的大声说话稳定了自己的情绪,带着学生进入了必修3第5单元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我的整体设计是依据课标,在课堂教学上,我主要围绕着课程内容的设计,试着做以下努力,从新课程标准出发,突出两个方面:一是教学思路清晰;无论是讲“开眼看世界”、还是讲“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我都主要围绕着概念,背景,代表人物及其主张,评价来讲,让学生对所要求掌握的知识清清楚楚。二是发挥“导演”的作用。在课堂上,老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要把课堂的舞台还给学生。在讲每一内容时,我以情境导入,问题导出,让学生围绕着问题去思考,进行小组讨论探究,激发了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讲解的过程中我最大的弊端暴露了出来——四平八稳,语言贫乏,不善于利用导学案上的材料放手让学生自主分析学习,而是习惯于依赖课件讲,缺少简洁、专业、文学化的语言解释和过渡,甚至于有些时候剥夺了学生发言的权力,一味的把自己的思想强加于他们身上,抑制了他们主动性和参与性的发挥。课堂是学生成长、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场所,而我却把它变成了自我展示的舞台,有位老师说过:不要一味在课堂上展示老师个人知识多么渊博,技艺多么精湛,口才多么好,而是应该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爱上这门课程。对于这点,我还是比较惭愧的,很多时候过多强调自身,而忽视学生。 这节课在内容的讲述上对于某些历史概念和历史背景的分析还是远远不够的,很多时候我很想解释一个问题,把它分析清楚,但是最终从嘴巴里冒出来的问题分析往往缺乏系统性和条理性,甚至于缺少深度和广度。从而也是的自己的课堂在某些时候缺乏激情。后来我也反思了很长时间,这更多的反映的是我史学、文学功底的不足,读书太少,动笔太少。这可以说是我交的第三笔学费——为平时的疏于读书、缺少激情。 一位历史名师说过:不是每一名老师想激情就能激情,历史老师的激情是以深厚的人文素养和扎实的专业功底做支撑的。我想我现在可以做的,应该是多读一些书,多看一些名师视频,多听一些同行的课,多在课前把语言准备充分,情绪酝酿饱满,先感动自己,再感动学生。这将对我自己提高平时的课堂效率起到重要作用。而对一名新老师来说,教好书,让学生喜欢你的课堂,这才是我不懈追求的目标。 学会相信学生,信任学生,丢掉高高在上的架子,努力充实自己。面对现实,在历史新课改之后的历史课堂教学道路上,我只是刚刚启程。就像鸦片战争给我们的启示一样:“封闭所以落后,落后就会挨打,挨打才会思变,思变方能崛起”,这节公开课我交的三笔学费就像三记重拳打在我的身上,它一定能让我在反思后付诸行动,实现下次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54d10baca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