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求学之难,学成才之道 ——《送东阳马生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紧扣“有”“无”,体会宋濂勤学、顽强及殷殷期望。 2.在对“有”“无”的探究中体悟本文鲜明的对比手法。 3.品读材料,体会主观努力对于成才的关键作用。 教学重点: 紧扣“有”“无”,体会宋濂勤学、顽强及殷殷期望。 教学难点: 在对“有”“无”的探究中体悟本文鲜明的对比手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预习: 任务一:自读课文,合作学习,解决重点字词句的拼音和词义,疏通文意。 任务二:独立完成部分特殊语言现象的梳理。 任务三: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序”、宋濂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导入: 现代版宋濂——中科院黄国平博士的博士论文致谢 (一)初读少年宋濂求学之难 1.少年宋濂读书遭遇到了哪些困难,能否用一个字,来概括——“无” 2.找到这些“无”,有感情的朗读,读出回忆里的辛酸,边读边探讨“无”的背后所指。 无从致书以观——无书(知识匮乏) 无硕师名人与游——无师(师资短缺) 未尝稍有降辞色(遇其)叱咄——无温和态度 足肤皲裂而不知四支僵劲不能动——无交通工具路途艰难日再食 无鲜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处其间——无衣食之享生活艰苦 (二)“比”读同舍生、太学生之幸福 1.宋濂当年的同学和如今的太学生呢,找一个字概括——有 2.找到这些“有”,有感情的朗读,读出作者的羡慕和惋惜,边读边探讨“有”的背后所指。 县官日有廪稍之供——供给充足 父母岁有裘葛之遗——物质无愁 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环境优越 有司业、博士为之师——专职老师 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藏书丰富 (三)品读少年宋濂之“有” 1.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找到克服艰难的句子,理解背后的有的顽强和毅力 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有毅力 无硕师名人与游——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有决心 未尝稍有降辞色(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有礼仪 足肤皲裂而不知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有忍耐 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有定力 2.学习的持久力能这么强大,最关键的可能是“有”什么,找出关键句来读。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读书为乐,乐以忘忧 明确:精神上的富足和快乐,让他忘记了物质上的贫乏和艰苦 (四)深入课文,感受一句话里藏着不同的“有”与“无” 1.前后对照,比读当年的太学生之有无(感慨与欣慰) 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 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 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 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2.总结人生,说说如今宋濂之“有”,他人之“无”,(尤其关注反问句) 回首总结人生,宋濂说到了今天拥有的成就——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 他有没有在文中暗示其他人的“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德成业精,乃是因为有专心,反之则无专心 (五)思辨探讨——逆境出人才还是顺境出人才? 一个人最艰难的抉择中,操纵着他的往往是隐秘的内在信念和力量。经过了突如其来的很多事情,经过了与莫高窟朝朝暮暮的相处,我已经感觉自己是长在敦煌这棵大树上枝条。离开敦煌,就好像自己在精神上被连根砍断,就好像要和大地分离。我离不开敦煌,敦煌也需要我。最终我还是选择留在敦煌,顺从人生的必然以及我内心的意愿。 此生命定,我就是个莫高窟的守护人。 有人问我,人生的幸福在哪里?我觉得就在人的本性要求他所做的事情里。一个人找到了自己活着的理由,有意义地活着的理由,以及促成他所有爱好行为来源的那个根本性的力量。正是这种力量,可以让他面对所有困难,让他最终可以坦然地面对时间,面对生活,面对死亡。所有的一切必然离去,而真正的幸福,就是在自己的心灵的召唤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那个自我。 ——节选自考古学家、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我心归处是敦煌》 (六)课堂小结 苏轼:“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每个人都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每个人的天资都不一样,艰难困苦的环境可能磨蚀一个人的斗志,也可能打磨一个人的意志,人生在世成功的标准不一样,高度也不一样,但是有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6d4ab4448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