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数学“吨的认识”教学设计与评析

时间:2022-09-25 09:00:2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一一“吨的认识”教学设计

与评析

教学目标

1. 借助生活实例,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通过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 初步学会用吨作单位估计物体有多重。

2. 知道1=1 000千克,能进行吨与千克的简单换算。

3. 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每袋25千克的大米4袋。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估计体重。

提问:能估计一下祁老师的体重吗? 学生自由估计。

谈话:同学们估计老师的体重,虽然数值上稍有差别,但使用的单位都是千克, 为什么不用克作单位呢?

指出:计量比较轻的物体有多重,通常用克作单位;计量比较重的物体有多重, 通常用千克作单位。

评析:从估计老师的体重引入质量单位千克,显得亲切自然,激起了学生的学 习兴趣,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也为引入吨做了铺垫。 2. 引入吨。

1 出示鲨鱼图(图略),提问:你能估计一头大鲨鱼的体重吗? 学生估计。(注意引导学生体会鲨鱼的体重很重) 出示:它的体重是3 000千克。 谈话:还有更重的呢!

出示鲸鱼和恐龙的图片以及它们的体重。 提问:对这些动物的体重,你有什么感觉? 2 出示教材例题的轮船、火车、集装箱图片,让学生想象这些物品有多重。 提问:计量这些比较重的或大宗物品有多重,如果都用千克作单位,结果会怎样? 很大,不够方便)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

出示:计量比较重的或大宗货物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吨一般用字母t表示。 示课题:吨的认识。

评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估计大型动物以及大宗物品有多重, 及时设疑,引入吨的概念,使学生初步形成表象,为下一环节充分感受和体验 1吨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亲身体验,感受并想象1 1. 初步感受1吨。

搬一搬:每组一袋25千克的大米,学生轮流搬一搬,感受其重量,并在小组、 班级内交流自己的感受。

算一算:1袋大米25千克,4袋大米多少千克? 40袋呢? 学生计算后汇报结果。

1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指出:一袋大米25千克,40袋大米就是1 000千克,也就是1吨。(板书:1 =1 000千克)

提问:2吨是多少千克? 5 000千克是多少吨? 10吨是多少千克?

想一想:我们知道一袋大米是25千克,这样的40袋就是1吨。想象一下,如果 你来搬这1吨的大米,会是什么样的情况?

指出:1吨是很重的,搬运这样重的物品,需要借助机械或机器的力量。

评析:感受和体验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1吨是个很大的质量单位,它究 竟有多重是难以用语言来叙述的,只有在亲身感受和体验的基础上,借助想象来 把握。教师先让学生搬25千克的大米,获得直观体验。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 通过每袋大25千克,40袋大米就是1 000千克,也就是1吨来想象1吨的重 量,并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

2. 利用想象和推理,进一步感受1吨。

提问:我们班有33个同学,全班同学体重的和有没有1吨?学生猜测,然后计 算。 指出:同学们的平均体重大约是 30千克,33个同学的体重大约是1吨。 全体同学起立,学生观察并想象 33个同学的体重。 3. 利用常见的物品,想象1吨的重量。 1 示教材第48页第2题,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图片的意思,再在全班 交流汇报。

提问:80袋水泥重多少吨?你是怎样知道的? 2 示下面的图片,学生自由选择其中的物品,想一想多少个这样的物品重 1吨。

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自由说,再在全班交流。

评析: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这里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 感知、表象及体验,通过估算或计算,进一步丰富对吨的感知,以强化认识。 三、实际运用,深化认识 1. 吨在生活中的应用。

提问:生活中,你在什么地方见到过用吨作单位的例子?(学生自由交流) 出示下图:

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它们各表示什么意思?

谈话:我们在统计农业、渔业产量的时候,也经常用吨作单位,我们来看下面的 例子。 出示:

盐城市的农业生产在全省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正常年景粮食总产量 480万吨, 年产棉花20万吨,居全省首位。 摘自盐城市商会网站

评析:从生活中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子,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吨的实际运用。 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 能力。 2. 选择合适的单位填在下面的括号里。 学生练习后,组织全班交流。

3. 谈话:下面是小明同学前些日子写的一篇数学日记,请你读一读。

今天是星期日。早上,我吃了两个100千克的包子,然后就和妈妈一起去市场买 菜。 市场上的物品可真多啊,看得我眼花缭乱。我和妈妈转了一大圈,一共买了 1 克芹菜,2吨萬苣,3千克鸡蛋,20克的苹果,1 000千克牛肉。我和妈妈拎着 这些东西,累得满头大汗。

2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学生自由读上面的一段话,在小组里交流日记中用错的质量单位,并改正过来。 启发:虽然小明在数学日记中用错了一些单位, 但是小明还是有些方面值得我们 学习,你能说说我们应该向小明学习什么吗?

学生发言后,教师指出:我们应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

[评析:最后的改错练习,以数学日记的形式出现,不仅达到了巩固新知的目的, 且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克、 千克、吨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体会质量单 位的实际应用价值,同时还渗透了数学意识的培养。 ] 四、总结全课,拓展延伸

1.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能把你的收获写到今天的数学日记中吗? 学生写完后交流。 2. 出示:

生活中有丰富的数学,希望同学们能做一个观察者、思考者。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 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 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 “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 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 要前提和基础。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 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 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 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 “师”连用最初见于 《史记》,有“荀 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 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 “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 虽能从其身上 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 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数学中有无限的奥秘,希望同学们能做一个探索 者、发现者。 [评析:全课总结另辟蹊径。让学生交流本节课的收获,既对学习内容进行了梳 理,也在不经意间培养了学生写数学日记的好习惯。 ]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b4461cc5c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e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