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反思-小学科学思品健康随笔 《声音》是四年级科学上册的第二单元,学生对声音很熟悉,但很少会思考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研员顾老师在评课时指出,教师在上课前,首先需解读教材,分析所教内容在整个科学教材中的地位,以及课程标准对此知识的要求,把握各知识间的承接。如:声音在课程标准中属于物质世界的部分,与光、电、热、磁一样都是能量的表现形式。之后解读声音这一概念,如: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声音只是声波通过固体或液体、气体传播形成的运动等。再次分析学生,思考本课需要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在这节课中,应教会学生归纳与反证的能力,如:在让学生描述振动式一种什么样的运动时,可通过比较摆动、晃动、振动的运动特点归纳出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在思考是否所有的发声物体都在振动时,可将正在发声的物体(锣、)停止振动,看看是否还有声音,从而反证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1 使结论更具说服力,起到完全归纳概念的作用。做好以上准备,最后才是制定出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对于本课具体教学环节的设计,我也存在较多的问题。课题导入部分,设计得不够巧妙,感觉只是为了导入而加上的,没有很好地体现出导入是为了本课的教学而做准备的。此外,在提问时存在问"假问题",给学生设置"回答圈套"的现象,如: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此类提问意义不大。从整个教学设计来看,教学内容的层次性、脉络性不够明晰,如:让学生想办法使锣、鼓、尺子、橡皮筋发出声音的实验中,没有提醒学生带着目的做实验,边做边思,使得教学目的体现得较模糊。另外,教师可以在此实验中"由扶到放"的让学生思考物体发声的原因。 作为一名新教师,我还要不断去完善自身的学科素养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ea1e34f02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b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