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真题_2017年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基础知识:人的管理哲学——人性假设

副标题:2017年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基础知识:人的管理哲学——人性假设

时间:2023-11-25 15:35: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7年5月人力资源管理师报名时间预计将于3月进行,同时我们将为大家提供报名入口、方便考生进行报名,请考生随时关注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频道,我们将第一时间为大家提供最新的报名信息,敬请关注。

点击进入:全国2017年5月人力资源管理师报名入口


  环球网校为方便各位学员,特在以下地区提供代报名服务,学员可就近选择考试地区进行报名。

点击进入:2017年人力资源管理考试【代报名入口】



相关推荐:报名时间 | 报考条件 | 考试时间 | 成绩查询 | 真题 | 答案 | 模拟试题


 

  一、人的管理哲学——人性假设
   (一)人性内容及特征
  1.人性内容
  人性,即人的本性,是人通过自己的社会性的生命活动,形成或获得的全部属性的综合,亦即现实生活中的人所具有的全部规定性。这种多方面的属性或规定性,概括为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1)自然属性
  人所具有的自然属性又称为生物属性,主要是指人生来就具有的先天之性,即作为自然人的体质、生理构造、形态和由生存本能而滋生的一系列本能欲望与追求,如食欲、性欲、获得欲等。
  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且生活于自然界中,这就决定了人永远不能也不可能摆脱外部自然和内部自然(即自身本能)的制约、影响和控制。人的本能的欲念、冲动、渴望、追求常常成为人的行为的内在驱动力。虽然人与动物同源,在生物属性方面两者有相同或相似之处,然而,两者也有着根本不同。动物的一切行动完全由自然本能所驱使,对外部自然则被动地服从、适应。而人绝不甘心让本能主宰自己的命运,成为自然本性的奴隶;相反,他自觉、主动地利用、控制自己的本能,利用、改造外部自然,让自然界服从于、服务于自己。也就是说,人通过自己的劳动改变外部自然,也改变自身自然,在使自然界愈益人性化的同时,也使自己的生物本性越来越带有一系列精神文化特征,打上了社会的烙印。生物属性是人性不可缺少的部分,是人及其人性存在的基础,人的其他的更高级属性亦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2)心理属性
  心理属性,即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意志、需要、动机等一切心理现象的总和。这是人性的重要构成部分,是人性的本质。
  人的心理属性或心理现象总括为四方面: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意识倾向。其基本内容如图5—1所示。
  1)心理过程。心理过程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基本形式,也是人的心理现象的重要方面。人的认知活动、情感活动和意志活动相互联系和影响,构成人的心理过程。认知活动是接收、储存、解读和处理外部信息的过程,是人的头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现象和本质的反映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情感活动是人在认识客观事物时,对现实事物所持的态度和产生某种主观体验,以及相应的行为反应,其表现为喜、怒、哀、乐等过程。意志活动则是人在认识客观物质世界的活动中,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自觉支配和调节行为、克服困难的心理活动。
  
  2)心理状态。与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不同,心理状态是心理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独有的心理特征,如注意、分心、喜悦、振奋、疲劳、消沉、紧张、松弛等。此外,任何一种心理状态既有感知、记忆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成分,又有个性心理差异色彩,情绪是心理状态的主要成分。多种成分在心理状态中占有不同地位,具有不同作用,形成心理状态完整的结构性。
  3)个性心理特征。认知、情感、意志,人皆有之,是人类共同的心理特征。在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中,每个人有各自独有的特点,呈现出各种迥然不同的个性差异。个性,是指个体在社会关系中形成的带有倾向性的、本质的、稳定持久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心理特征则是个体在能力、气质和性格等方面表现出的个性差异。正是因为这些个性心理特征差异,人与人之间方彼此区别开来。
  4)个性意识倾向。它是指一定社会条件下所形成的个人的需要、动机、兴趣、态度、理想、信念、价值观等意识倾向。它是个性的核心部分。需要产生动机,动机激发人的行为,而人的兴趣、态度、理想、信念、价值观又对人的行为产生巨大影响。因此,个性意识倾向是人们行为的心理动力因素,制约着人的全部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方向与社会价值,反映着人与人之间精神世界的差异。
  2.人性特征
  人性在自然界和社会经济活动中呈现出独有的特征。
  (1)人性具有能动性
  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是人具有能动性。动物的生存与发展是被动地受制于环境,服从于自然界,通过改变自我机体、生理机能来适应自然界,达到适者生存之结果。而人却根据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主动地改造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创造环境,运用环境服务于自己,创造自我。人不是被动地接受客观外部世界的赋予,而是在改造外部世界的过程中,能动地形成、造就了人的自我属性或人性的全部内容。
  (2)人性具有社会性
  人性不同于动物属性,它具有社会性质。首先,人性是长期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必然产物。离开社会生产与生活,不会有人的产生,亦不会有人性存在。其次,人生活于一定的社会形态中,人性总是一定社会关系下的人性,不可避免地打上历史的烙印,反映一定的社会关系,正如马克思所强调的:“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①最后,人性的形成通过社会,其完善与发展也必须经过社会。
  (3)人性具有整体性
  如前所述,人性包括自然属性和心理属性,其中包含了种种特征,表现出五彩缤纷、多种多样的心理现象,它们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互相渗透,紧密交织在一起,构成一个有机的结构整体。人性的每一个具体内容所表现的每一个特征,均是这一整体的人性结构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4)人性具有两面性
  人性丰富多彩,异常复杂。但人性本身有两面性,即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种倾向,向善的或向恶的两种可能性。如培根所言:“人性中的确有向善的倾向:友谊、同情、善良、正义;但也有向恶的倾向:嫉妒、憎恨、竞争……这样,人性的善恶便取决于发展哪一种倾向。”②人性的这种两面性既存在于个体身上,即每一个人身上,其人性有积极与消极、向善与向恶的两面性;同时,也存在于群体中,因为群体是多个个体的总和。所以,好的、美的人性与坏的、丑的人性共存于同一群体中。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任务和要求,当然是倡美鞭丑,导人向善,防止向恶。
  (5)人性具有可变性
  这一特征首先缘于人性的社会属性。因为人性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下,并反映一定的社会关系,而且随着社会进步,可以不断完善与发展,所以一旦社会发生变化,人性也会随之变化。其次,缘于人性的两面性,人性的两面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因此,人性是一个开放的结构,可以塑造,可以改善,可以发展,可以促其朝向好的、美的人性变化。
  (6)人性具有个体差异性
  人性既有其共性的方面,也有其个性的方面。个性是每个人具有的独特性,是每个人之所以成为一个独立个体,而不同于其他个体的本质所在。人与人同具生物属性,但每一个人都具有自己不同于他人的外貌特征和生理结构;同具心理属性,但每一个人又都有不同于他人的独特认知、思维方式、情感、气质、性格、能力及精神世界等。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面对的不是抽象人类,而是形形色色、实实在在的个体的人,只有充分了解人性的个体差异性,才能进行有效的人的管理。
  (二)人性假设——对人的管理的基础和依据
  1.管理中的人性假设
  管理中的人性假设,即为管理中的人性观。它是指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需求、工作目标、工作态度的基本估计或基本看法。它有如下基本内涵:
  (1)人性是人类社会中的客观存在,人性假设则是对这一客观存在的主观认识、看法与判断。
  (2)人性假设的主体是管理者,客体是被管理者,人性假设是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人性的认识、看法和判断。
  (3)人性假设是管理者对被管理者实施管理的依据、基础或前提。对被管理者人性的认识和看法,决定了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态度、管理原则、方法与手段,管理者建立什么样的规章制度和组织机构,均与他对人性的看法有关。
  (4)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人性的看法并非一成不变,随着人性假设的变化,管理手段在变,以至于呈现出不同的管理阶段。
  2.人性假设及其相应的管理
  在西方的管理理论中,存在四种人性假设,也有四种不同的管理方式。
  (1)“经济人”假设及其管理
  “经济人”又称“唯利人”“实利人”,认为人的行为是为了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由此经济诱因才引发了人的工作动机,即人们工作的目的是为了获取经济报酬。这是传统管理对人性和人的本质的看法。“经济人”假设说的代表人物是泰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心理学教授麦格雷戈在其《企业的人性面》一书中,对“经济人”假设的传统观点进行了综合概括,称之为X理论。其主要内容为:
  1)人天生懒惰,厌恶工作,可能的话,总想尽量逃避工作,尽可能少干工作。
  2)一般人都没有雄心大志,无进取心,不愿负责任,宁愿接受别人引导与指挥。
  3)人生来以自我为中心,对组织的目标与要求不关心。
  4)人是缺乏理性的,本质上不能自律,容易受他人影响。
  5)一般人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而参加工作,只有金钱和其他物质利益才能激励他们努力工作。

  与“经济人”假设相对应的管理方式和措施为:
  1)管理工作的重点是完成生产任务,提高劳动生产率,对人的感情和愿望漠不关心。
  2)组织以金钱来刺激员工劳动的积极性、效率和服从,对消极怠工者则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
  3)制定各种严格的管理制度和工作规范,命令工人按照规定的标准进行工作,加强各种法规管制。运用领导的权力和严密的控制体系来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组织目标的实现程度取决于管理人员对工人的控制程度。
  4)管理是少数人的事情,广大员工与之无关。工人的责任只是干活,俯首帖耳,听从管理者的指挥。
  (2)“社会人”假设及其管理
  “社会人”又称“社交人”。“社会人”假设建立在人性是善良的基础之上,人不只为经济利益而生存,人们工作的动机不仅在于物质利益,更在于工作中的社会关系。也就是说,物质刺激对于调动人的积极性来说,只具有次要意义。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埃尔顿·梅奥是“社会人”假设说的代表人物。20世纪二三十年代,梅奥等人在芝加哥的西方电气公司霍桑工厂进行了一系列人际关系方面的试验研究。根据试验结果,提出了他的“人群关系理论”,作为“社会人”假设的基本理论。其主要观点是:
  1)人是社会的人,影响人的生产积极性的因素除物质条件以外,尚有社会的、心理的因素。
  2)由于技术进步和工作合理化,使人对工作本身失去乐趣和意义,于是便从社会关系中寻求乐趣和意义。
  3)生产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员工的士气,而士气则取决于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以及企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4)组织中存在非正式组织群体。这种非正式组织群体具有特殊的行为规范,对其成员产生很大影响。
  5)要善于了解人,倾听员工的意见,沟通看法,使正式组织的经济需求与非正式组织的社会需求取得平衡。
  与“社会人”假设相对应的管理方式和措施为:
  1)管理人员关心生产任务的完成情况,但是,注意的重点放在关心员工、满足员工的需要上。
  2)管理者高度重视员工之间的关系,培养和形成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整体感。
  3)提倡集体奖励制度,不主张个人奖励制度。
  4)管理职能不断地完善和变化。管理人员不是只有执行计划、指挥、监督、组织和控制的传统职能,而是在员工与之间起联络作用,既倾听员工的意见与要求,又将之及时汇报、反映给上级。
  5)实施员工参与管理的新型管理方式,让员工或下属在不同程度上参与企业决策的研究和讨论。
  (3)“自我实现人”假设及其管理
  “自我实现人”又称“自动人”。它是马斯洛、阿吉利斯和麦格雷戈等美国心理学家提出来的一种人性观,其中马斯洛的影响。所谓“自我实现人”,是指人都需要发挥自己的潜力,充分展示和发挥个人才能,实现个人理想与抱负,以及人格趋于完善的一种人性假设。这一人性假设认为,自我实现是人的层次需要,只有使每个人都能有机会将个人才能、智慧发挥出来,才能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
  麦格雷戈结合管理问题,总结了“自我实现人”假设的主要观点,将之称为Y理论,与X理论所总结的“经济人”假设相对立。
  1)一般人都是勤奋的,只要环境条件合适,人是乐于工作的。
  2)控制和惩罚不是驱动人工作、实现组织目标的方法。人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具有自我指导和自我控制力。
  3)人对工作的态度取决于对工作的理解和感受。在正常情况下,一般人不仅会接受任务,而且会主动寻求责任。
  4)大多数人都具有相当程度的想象力、智谋和创造力,在不为外界因素指使和控制的情况下,可以得到正常发挥。
  5)人体之中蕴藏着极大的潜力,在现代工业条件下,一般人只发挥部分潜力。
  6)员工自我实现倾向与组织所要求的行为之间并无冲突,如果给员工以机会,他会自动地把自己的目标与组织的目标相结合。
  “自我实现人”假设是建立在人是勤奋、有才能、有潜力这一人性认识基础之上的,因而提出了同“经济人”“社会人”假设完全不同的管理主张和管理措施。
  1)“经济人”假设把管理重点放在生产管理上,重物轻人;“社会人”假设则将满足人的社会和心理需要作为管理之重点,重视人的作用和人际关系,物质因素置于次要地位;而“自我实现人”假设的专注点却转移至工作环境上,即创造一个适宜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以利于人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和能力,实现自我。
  2)管理者的职责在于,排除使人的才智难以充分发挥的障碍,创造适宜的工作环境,根据不同人的不同需求,分配其富有意义和挑战性的工作。
  3)关于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经济人”假设的管理是运用物质刺激,“社会人”假设的管理是满足人的社会需要,搞好人际关系,这些均系外在激励。“自我实现人”假设的管理,则采用更深刻、更持久的内在激励。近些年,西方国家的“工作重新设计”(即工作扩大化、丰富化)、企业内的民主参与制度、自我培训计划、提高工作和生活质量、满足员工高层次需要等,均是激发员工内在积极性的管理方法。
  4)以“自我实现人”假设为基础的管理意图,是保证员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充分发挥积极性、创造性的管理制度,实施管理权力下放,建立决策参与制度、提案制度、劳资会议制度以及制订发展计划,将个人需要与组织目标相结合。
  (4)“复杂人”假设及其管理
  “复杂人”假设,是史克思等人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提出来的。他们经过长期研究发现,人的需要与动机甚是复杂,并非如上述三种人性假设那样单一。它不仅因人而异,而且就一个人而言,其需要和动机也会随年龄、时间、地点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会随其年龄、学识、地位的变化而变化。人,既不是单纯的“经济人”,也不是完全的“社会人”,更不是纯粹的“自我实现人”,而是“复杂人”。“经济人”“社会人”及“自我实现人”三种人性假设,各有其合理的一面,然而并不适用于所有的人。摩尔斯、赖斯克根据“复杂人”假设,提出了一种既区别于X理论,又区别于Y理论的超Y理论,亦称为“权变理论”。他们认为,企业管理方式需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和条件而随机应变,不存在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所谓的管理方法。
  “复杂人”假设的主要观点如下:
  1)人的需要和动机多种多样。人在不同工作单位或者同一工作单位的不同部门,会产生不同的需要和动机。随着人在组织中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的不断发展变化,其需要和动机也在变化,会不断产生新的需要和动机。也就是说,人的动机的形成,是内部需要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2)人在同一时间内有多种需要和动机,它们相互作用,可以结合统一。
  3)人是可变的。人可以通过他们的组织经验,能够熟悉新的动机,能够对各种不同的管理策略做出反应。
  与“复杂人”假设相对应的管理,不赞同前述几种人性假设。但是,首先,它并不完全放弃上述三种以人性假设为基础的管理方式,而是善于发现员工之间的差异,根据不同的人、不同情况,因人而异地采取灵活多变的管理方式。其次,根据工作性质,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有的采取固定的组织形式,有的采取灵活变化的组织形式。最后,企业情况不同,领导方式亦应不一样。例如,任务明确、分工清楚、工作有序的企业,更多地采取授权的领导方式,以充分调动和发挥下属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任务不明、工作杂乱的企业,则适宜采取严格的、较专权的领导方式,使企业逐步走上有序发展的轨道。
  值得注意的是,对上述四种人性假设应当予以正确认识和评价。
  第一,四种人性假设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它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先后出现。在资本主义初期,资本家把员工不当人看;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经济人”假设产生,承认人的经济要求;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出现了“社会人”假设,认识到人有心理活动,不仅有物质需求,还有心理的、社会的需求,提出了尊重人、关心人、重视人际关系的主张;以后,行为科学的蓬勃兴起,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的作用凸现,产生了“自我实现人”假设,提出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问题;20世纪六七十年代,系统理论的发展,使管理界对人的认识由片面走向全面,从一个方面考察人到全面考察人,产生了“复杂人”假设。这四种人性假设的依次出现,反映了对人和人性认识的逐步深化和社会的进步。
  第二,四种人性假设及以其为基础所提出的许多管理主张、措施有其合理性、科学性一面,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第三,四种人性假设有其片面性、非科学性一面。例如,“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三种假设,分别认为人天生就懒惰、勤奋、善良,是彻头彻尾的唯心论,当然不足取。“复杂人”假设,过分强调人的差异性、个性,而忽视人的共性,这也是不科学的、片面的,亦不足取。
  第四,四种人性假设虽然是随历史进步依次产生,但是我们不能武断地完全否定前者,以后者取代之,应当科学、审慎地分析每种人性假设,抛弃其唯心、不科学的片面之处,吸纳其科学、合理、进步之成分,即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结合当前实际,对现代企业人的人性做出客观的、科学的、公正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构建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2017年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基础知识:人的管理哲学——人性假设.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3ml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