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公羊传:《定公五年》原文译文

副标题:公羊传:《定公五年》原文译文

时间:2022-02-20 05:24:38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能力训练# 导语】《春秋公羊传》简称为《公羊传》,其记载上起鲁隐公元年,止于鲁哀公十四年的历史,是儒家的经典之一。下面是©文档大全网分享的公羊传:《定公五年》原文译文。欢迎阅读参考!



  【原文】


  五年,春,王正月,辛亥,朔,日有食之。


  夏,归粟于蔡。孰归之?诸侯归之。曷为不言诸侯归之?离至不可得而序,故言我也。


  于越入吴。于越者何?越者何?于越者,未能以其名通也;越者,能以其名通也。


  六月,丙申,季孙隐如卒。


  秋,一七月,壬子,叔孙不敢卒。


  冬,晋士鞅帅师围鲜虞。


  【译文】


  鲁定公五年,春季,周历正月,辛亥这天,初一,发生日食。夏季,送粮食给蔡国。谁送粮食给蔡国?是诸侯们送的。为什么不说诸侯们送粮食给蔡国呢?因为诸侯们前前后后送去,分不出次序,所以就说是鲁国送的。


  “于越”入侵吴国。“于越”是什么意思?“越是什么意思?“于越”,这是越国未能在天下通用的自称,“越”是越国能够在天下通用的名称。


  六月,丙申这天,鲁国大夫季孙隐如死了。


  秋季,七月,壬子这天,鲁国大夫叔孙不敢死了。


  冬季,晋国大夫士鞅率领军队包围了鲜虞国国都。


  扩展阅读:《公羊传》名言


  一,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公羊传.宣公十五年》


  点评:春秋时期,因宋国杀了楚国使臣,楚庄王就出兵攻打宋国,将宋国团团围住。围困日久,城内粮草断绝,只能以人肉为食。百姓不忍心杀食自己的孩子,就彼此交换孩子,杀了作为食物,再把解剖后的尸骸当柴禾烧了来做饭。这句话后来经常用于形容灾民极其悲惨的生活。


  二,君子见人之厄则矜之,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公羊传.宣公十五年》


  点评:君子在见人遇到危难的时候,即使对方是敌人,也会表示深切的同情,并给予无私的帮助,这不同于居高临下的赏赐,也不是装模作样的慈悲,而是人的本性;而小人看到别人有难的时候,反而会幸灾乐祸,甚至落井下石。


  三,使死者反生,生者不愧乎其言,则可谓信矣。——《公羊传.僖公十年》


  点评:怎样才算有信呢?这是周朝时期,晋国大夫荀息在晋献公临死前说的话。他说,假如死去的人又活过来,而他生前所嘱托的人,一直还在坚守,一点都没有惭愧的地方,这就叫做“信”了。


  四,杀人以自生,亡人以自存,君子不为也。——《公羊传.恒公十一年》


  点评:为了保存自己而杀害别人,真正有德行的君子,是不会这样做的。这是自私自利,也是根深蒂固的人性之一,在面临生死选择的时候,往往很多人都会选择牺牲别人,甚至是自己的子女、亲人,以求保存自己,虽然很令人悲观,但也很现实,不然也就不会有“易子而食”的故事发生了。


  五,贵贱不嫌同号,美恶不嫌同辞。——《公羊传.隐公七年》


  点评:这是《春秋》的写作笔法,《春秋》对尊贵的和卑贱的可以用同一个称号,不加区别;对美好的和丑恶的,也可以不加区别地用同一种文辞,表面看起来用词一样,但内里含义却是不同的,这就是微言大义。


公羊传:《定公五年》原文译文.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P5u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