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训练# 导语】《公羊传》作为家学,起初是口耳相传。至西汉景帝时,公羊高之玄孙公羊寿与公羊学家胡毋生合作,将《公羊传》定稿“著于竹帛”,并受到今文经学家的大力推崇,一度成为今文经学的重要典籍之一。下面是©文档大全网分享的公羊传:《襄公二十九年》原文译文。欢迎阅读参考!
【原文】
二十有九年,春,王正月,公在楚。何言乎公在楚?正月以存君也。
夏,五月,公至自楚。
庚午,卫侯衍卒。
阁就吴子余祭。间者何?门人也。刑人也。刑人则曷为之阁?刑人非其人也。君子不近刑人,近刑人则轻死之道也。
仲孙揭会晋荀盈、齐高止、宋华定、卫世叔齐、郑公孙段、曹人、莒人、邾娄人、滕人、薛人、小邾娄人城祀。晋侯使士鞅来聘。
杞子来盟。
吴子使札来聘。吴无君,无大夫,此何以有君有大夫?贤季子也。何贤乎季子?让国也。其让国奈何?渴也,余祭也,夷昧也,与季子同母者四。季子弱而才,兄弟皆爱之,同欲立之以为君。渴曰:“今若是连而与季子国,季子犹不受也,请无与子而与弟,弟兄迭为君,而致国乎季子。”皆曰:“诺。”故诸为君者皆轻死为勇,饮食必祝,曰:“天苟有吴国,尚速有悔于予身。”故渴也死,余祭也立;余祭也死,夷昧也立;夷昧也死,则国宜之季子者也。季子使而亡焉。僚者长庶也,即之。季子使而反,至,而君之尔。阖庐曰:“先君之所以不与子国,而与弟者,凡为季子故也。将从先君之命与,则国宜之季子者也;如不从先君之命与,则我宜立者也。僚恶得为君乎?”于是使专诸刺僚。而致国乎季子。季子不受,曰:“尔弑吾君,吾受尔国,是吾与尔为篡也。尔杀吾兄,吾又杀尔,是父子兄弟相杀,终身无已也。”去之延陵,终身不入吴国。故君子以其不受为义,以其不杀为仁。贤季子,则吴何以有君有大夫?以季子为臣,则宜有君者也。札者何?吴季子之名也。《春秋》贤者不名,此何以名?许夷狄者,不壹而足也。季子者所贤也,局为不足乎季子?许人臣者必使臣,许人子者必使子也。秋,九月,葬卫献公。
齐高止出奔北燕。
冬,仲孙揭如晋。
【译文】
鲁襄公二十九年,春,周历正月,襄公在楚国。这里为什么说襄公还在楚国呢?正月是一年的开始,臣子们都思念着没有回国的国君。
夏,五月,鲁襄公从楚国回来。
庚午这天,卫献公衍死了。
“阁”就杀了吴国国君余祭。“阁”是什么人?是守门人。是受过刑的人。既然是受过刑的人为什么说他是守门人呢?受过刑的人是不宜做守门人的,君子是不接近受过刑的人的,接近受过刑的人是轻视死亡的路径。
鲁国大夫仲孙揭会合晋国大夫荀盈、齐国大夫高止、宋国大夫华定、卫国大夫世叔齐、郑国大夫公孙段、曹国人、莒国人、邾娄国人、滕国人、薛国人、小邾娄国人修筑祀国国都的城墙。晋平公派遣大夫士鞅来鲁国进行访问。
杞文公来鲁国结盟。
吴子夷昧派遣公子祀来鲁国访问。吴国是没有国君、没有大夫的夷狄国,边里为什么承认吴国有国君、有大夫呢?因为《春秋》的作者认为季札贤良。为什么认为季札贤良呢?他辞让君位。他怎样辞让君位呢?渴、余祭、夷昧和季子是同母四兄弟,季子最小而且有才能,几个哥哥都喜欢他,都想立他为国君。大哥渴说:“现在像这样仓卒地把君位交给季子,季子一定不会接受,我请求不要把君位传给子孙,而传给弟弟,弟兄轮流做国君,这样就可以把君位传给季子了。”两个哥哥都说:“这个主意好!”所以渴、余祭、夷昧这几个当国君的都轻视死亡勇往直前,并且吃饭的时候一定要祈祷,说:“如果上天想让吴国不灭亡,就尽快把灾祸降在我身上!”因此渴死了,余祭立为国君,余祭死了,夷昧立为国君,夷昧死了,那么国君就应该是季子。但季子借出使各国的机会而避开了。夷昧的儿子王僚是庶子中年龄的,就即位成为吴国国君。季子出使回国,到了国都,也承认王僚为国君。渴的儿子阖庐说:“先君之所以不把君位传给儿子,而传给弟弟,是尹因为要传君位给季子。如果遵从先君的命令来传君位,那么国君就应该是季子,如果不遵从先君的命令来传君位,那么我就应该被立为国君,王僚怎么能够成为国君呢?”于是阖庐派勇士专诸刺杀了王僚。并把君位交给季子。季子不接受,他说:“你弑杀了我的国君,我接受你交来的君位,这样就是我和你一起篡位。你杀了我的哥哥,我又杀了你,这样父子兄弟自相残杀,终身不能停止。”季子离开吴国国都到他的食邑延陵去了,终身不进入国都。所以君子认为他不接受君位是义的行为,认为他不引起父子兄弟间的互相残杀是仁的表现。既然认为季子贤良,那么吴国为什么就有国君、有大夫呢?如果承认季子是大臣,那么吴国就应该有国君。“札”是什么意思?是吴国季子的名。照例,《春秋》对贤良的人是不称名,而称他的字的,这里为什么称季子的名呢?承认夷狄国家,不能一次就完全承认了。既然季子是《春秋》作者认为贤良的人,为什么就不完全承认季子呢?因为承认一个人是臣子,一定要使他符合做臣子的原则;承认一个人是儿子,一定要使他符合做JL子的规矩。
秋季,九月,安葬卫献公。
齐国大夫高止逃亡到北燕国。
冬季,鲁国大夫仲孙揭到晋国去。
扩展阅读:《公羊传》名言
1.君子见人之厄则矜制之,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语出《公羊传·宣公十五年》
君子看到了人处于危难之中,便会生起怜悯之心。而小人见到了有人处于困厄之地,则会幸灾乐祸。
2.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语出《春秋公羊传》
饥饿的人们会为了食物而唱歌,劳苦的百姓会为了他们所从事的劳动而唱歌。这句话指明了诗歌最初是为了反映真实的生活。
3.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公羊传·僖公十年》
想要去为难一个人,即便他没有犯下什么过错,也不必去担心找不到借口。
4.松柏之下,其草不殖。--《公羊传襄公二十九年》
在高大茂密的松柏下,小草是不能够繁殖生长的。这句话指明了在强者的面前,弱智是无法得到生存的。
5.臣义而行,不待命。--《公羊传·襄公二十九年》
如果臣子可以按照道义去做事情,那便不必去等待命令。
6.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公羊传·宣公十五年》
鞭子虽然很长,但是不能打到马肚上。比喻力所不能及。
7.风马牛不相及。--《公羊传·僖公四年》
风、马、牛是毫无相关的,指没有联系,一点也扯不上关系。
8.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公羊传·襄公二卜六年》
与其去杀死一个人,宁愿去冒着失职的罪名也要去放了他。
9.鼎之轻重,未可问也。--《公羊传·宣公三年》
鼎的轻重大小,除了国君之外的人是不可以使用的。古人们是很讲究地位等级和身份差异的,每个人都不能逾越身份和等级的限制。鼎是国家的象征,别人询问就是在超越本分,是不应该的。
10.君如矜此丧人,锡(赐)之不毛之地,使帅一二奎老而妥焉,请唯君王之命。--《公羊传·宣公十二年》
大王如果怜悯我这个不祥的人,请赐一块贫瘠、五谷不升的薄地,让我带着几个年老体衰的人在那里了此残生。请让我遵从您的命令吧。
正在阅读:
公羊传:《襄公二十九年》原文译文03-05
最美好的回忆作文300字12-03
2022年上半年内蒙古南岸区公开招聘教育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进入专业技能测试人员名单通知06-07
初一年级暑假周记600字:千岛湖游记02-22
广东深圳富安娜家居用品2017招聘信息11-09
劳动最美演讲稿800字07-01
2018福建法律职业资格主观题考试合格分数线【已公布】09-02
2021年一对一帮扶工作计划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