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襄公十九年-公羊传:《襄公十九年》原文译文

副标题:公羊传:《襄公十九年》原文译文

时间:2022-03-10 10:48:40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能力训练# 导语】《公羊传》有着颇为戏剧性的命运,曾经在西汉和晚清时期两度兴盛,而中间却消沉了一千多年,几近绝迹。下面是®文档大全网分享的公羊传:《襄公十九年》原文译文。欢迎阅读参考!



  【原文】


  十有九年,春,王正月,诸侯盟于祝阿。晋人执邾娄子。


  公至自伐齐。此同围齐也,何以致伐?未围齐也。未围齐,则其言围齐何?抑齐也。曷为抑齐?为其函伐也。或曰:为其骄赛,使其世子处乎诸侯之上也。取邾娄田。自淳环水。其言自都水何?以部为竟也。何言乎以部为竟?淳阵移也。


  季孙宿如晋。


  葬曹成公。


  夏,卫孙林父帅师伐齐。


  秋,七月,辛卯,齐侯缓卒。


  晋士旬帅师侵齐。至毅,闻齐侯卒,乃还。还者何?善辞也。何善尔?大其不伐丧也。此受命乎君而伐齐,则何大乎其不伐丧?大夫以君命出,进退在大夫也。八又月,丙辰,仲孙蔑卒。


  齐杀其大夫高厚。郑杀其大夫公子喜。冬,葬齐灵公。


  城西郭。


  叔孙豹会晋士旬于柯。城武城。


  【译文】


  鲁襄公十九年,春季,王正月,诸侯在祝阿这个地方盟会。


  襄公晋国人拘捕了郑悼公。


  鲁襄公从征讨齐国的地方回来。这次军事行动是诸侯军队共同包围齐国,为什么说鲁襄公从征讨齐国的地方回来呢?其实并没有包围齐国。既然没有包围齐国,那么为什么说共同包围齐国呢?是为了遏制齐国。为什么要遏制齐国呢?因为它多次攻打别国。有人说,是因为齐侯傲慢不顺,让他的太子处在其他诸侯之上。


  鲁国取得了邾娄国的土地。“自都水”。这里说“自都水”是什么意思?就是以都水为疆界。为什么说以廓水为疆界呢?因为廓水向南移入了邾娄国。


  鲁国大夫季孙宿到晋国去。


  安葬曹成公。


  夏季,卫国大夫孙林父率领军队攻打齐国。


  秋季,七月,辛卯这天,齐灵公缓死了。


  晋国大夫士旬率领军队侵袭齐国,到达毅这个地方,听到齐灵公去世的消息,就引兵“还”。“还”是什么意思?这是赞美的说法。赞美什么?称赞晋国士旬不趁齐国有国君的丧事时攻打它。这次出兵攻打齐国是奉国君的命令的,但是为什么还称赞士旬不趁齐国有丧事而攻打它呢?大夫虽然是奉国君的命令率领军队出征,但军队的前进或后退却由大夫来决定。


  这年八月,丙辰这天,鲁国大夫仲孙蔑死了。


  齐国杀了自己的大夫高厚。


  郑国杀了它的大夫公子喜。


  冬季,安葬了齐灵公。


  鲁国在国都两边的外城修筑城墙。


  鲁国大夫叔孙豹在柯这个地方与晋国大夫士句会晤。鲁国在武城这个地方修筑城池。



  扩展阅读:《公羊传》流传情况


  《公羊传》写定于汉初,系用汉代通行的隶书书写,它是今文经学中富有理论色彩的代表性典籍。公羊学者认为,《春秋经》是孔子借春秋242年史事以表示自己的政治观点,处处包含“微言大义”。这同古文学派认为《春秋经》是一部历史著作不同。


  《公羊传》其战国初至汉初的传承系统是:子夏→公羊高→公羊平→公羊地→公羊敢→公羊寿→胡毋子都(生);公羊学派对《春秋》的研究开始仅口说流传,至汉景帝时,胡母生和他的老师公羊寿用汉代的隶书“著于竹帛”,才使《公羊传》成书。


  汉初传《公羊》有三家,司马迁在《儒林列传》中说:“言《春秋》于齐、鲁自胡毋生,于赵自董仲舒,……公孙弘治《春秋》不如董仲舒……故汉兴至于五世之间,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其传《公羊氏》也。胡毋生,齐人也,孝景时为博士,以老归教授,齐之言《春秋》者,多受胡毋生,公孙弘亦颇受焉。”在这三家中,尽管董仲舒是佼佼者,即他对《公羊》的阐发比胡毋生与公孙弘深刻,但始终只是《公羊学》中的一派,并非是《公羊》学的宗师。特别是,东汉《公羊》学的代表何休,在其名着《公羊解诂》中,明确胡毋生是《公羊》宗师,而一个字都未提及董仲舒。


  西汉初期,时代需要封建大一统的政治思想。《公羊春秋》就是齐学学者对孔子《春秋》改造的结果,因而受到了汉武帝的重视。汉景帝时,胡母生和董仲舒被招为博士。二人同业《公羊春秋》(也有学者认为,他是胡母生的弟子),董仲舒曾著书称其德。正是董仲舒、胡母生为代表的齐学学者将儒学理论改造成了符合大一统需要的新儒学,才取得汉武帝欣赏,获得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学术统治地位。胡母生弟子众多,有名的除公孙弘外,还有兰陵褚大、东平嬴公、广川段仲、温之吕步舒。后来,又有齐人任公、贡禹、管路、左咸、鲁眭孟、颜安乐、严彭祖等均以治《春秋公羊传》得显。


  《公羊春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东汉的何休、唐代的徐彦、清代中后期常州学派的庄存与、孔广森、刘逢禄、龚自珍、魏源,直到近代维新派的康有为、梁启超等,都是公羊学派中有影响的人物。


  1995年,蒋庆出版《公羊学引论》一书,为当代公羊学重兴之滥觞。



  扩展阅读:《公羊传》十句名言


  一,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公羊传.宣公十五年》


  点评:春秋时期,因宋国杀了楚国使臣,楚庄王就出兵攻打宋国,将宋国团团围住。围困日久,城内粮草断绝,只能以人肉为食。百姓不忍心杀食自己的孩子,就彼此交换孩子,杀了作为食物,再把解剖后的尸骸当柴禾烧了来做饭。这句话后来经常用于形容灾民极其悲惨的生活。


  二,君子见人之厄则矜之,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公羊传.宣公十五年》


  点评:君子在见人遇到危难的时候,即使对方是敌人,也会表示深切的同情,并给予无私的帮助,这不同于居高临下的赏赐,也不是装模作样的慈悲,而是人的本性;而小人看到别人有难的时候,反而会幸灾乐祸,甚至落井下石。


  三,使死者反生,生者不愧乎其言,则可谓信矣。——《公羊传.僖公十年》


  点评:怎样才算有信呢?这是周朝时期,晋国大夫荀息在晋献公临死前说的话。他说,假如死去的人又活过来,而他生前所嘱托的人,一直还在坚守,一点都没有惭愧的地方,这就叫做“信”了。


  四,杀人以自生,亡人以自存,君子不为也。——《公羊传.恒公十一年》


  点评:为了保存自己而杀害别人,真正有德行的君子,是不会这样做的。这是自私自利,也是根深蒂固的人性之一,在面临生死选择的时候,往往很多人都会选择牺牲别人,甚至是自己的子女、亲人,以求保存自己,虽然很令人悲观,但也很现实,不然也就不会有“易子而食”的故事发生了。


  五,贵贱不嫌同号,美恶不嫌同辞。——《公羊传.隐公七年》


  点评:这是《春秋》的写作笔法,《春秋》对尊贵的和卑贱的可以用同一个称号,不加区别;对美好的和丑恶的,也可以不加区别地用同一种文辞,表面看起来用词一样,但内里含义却是不同的,这就是微言大义。


  六,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公羊传.宣公十五年》


  点评:孔子作《春秋》,就是为了扭转乱世,是使社会、政治回归正道,从这方面的功能看,没有哪本书比《春秋》更合适了。


  七,内大恶讳,此其目言之何?远也。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隐亦远矣,曷为为隐讳?隐贤而桓贱也。——《公羊传.桓公二年》


  点评:按《春秋》的写作原则,鲁国大的恶事,是应该避讳的,为什么这里又明确标注出来了呢?因为时间太久远了,各个时代说法也都有所不同。既然这么久远了,为什么还要为隐公避讳呢?因为作者认为隐公比较贤良,而桓公比较卑贱低劣。


  八,元年,春,王正月。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公羊传.隐公元年》


  点评:《公羊传》就是解释《春秋》的微言大义的一部注解。什么是“元年”?就是君主摄政的第一年。什么是“春”呢?就是每年的第一个季节。“王”指的是谁?就是周文王。为什么先说王再说正月呢?因为正月这个历法,就是周文王制定的。“王正月”这三个字,更是为了表示重视周朝的统一大业。


  九,《春秋》录内而略外,于外大恶书,小恶不书;于内大恶讳,小恶书。——《公羊传.隐公十年》


  点评:《春秋》这部书主要是记载鲁国的历史,所以,对于其他国家来说,有大的恶事就记载,小的恶事就不记了;对于鲁国来说,大的恶事就要避讳,小的恶事就可以记下来。


  十,《春秋》君弑贼不讨,不书葬,以为不系乎臣子也。——《公羊传.隐公十一年》


  点评:这是介绍《春秋》的写作原则。如果君主被人杀了,而弑君的坏人没有被讨伐,那就不用记载葬礼了,因为不能为国君报仇的臣子,就算不上臣子,已经不存在君臣关系了,这个葬礼也就不作数了。


公羊传:《襄公十九年》原文译文.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tgl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