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羊传成公二年,公羊传:《昭公七年》原文译文

副标题:公羊传:《昭公七年》原文译文

时间:2022-03-07 15:47:49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能力训练# 导语】《公羊传》的作者旧题是战国时齐人公羊高,他受学于孔子弟子子夏,后来成为传《春秋》的三大家之一。下面是®文档大全网分享的公羊传:《昭公七年》原文译文。欢迎阅读参考!



  【原文】


  七年,春,王正月,暨齐平①。


  三月,公如楚。


  叔孙舍如齐莅盟。


  夏,四月,甲辰,朔,日有食之。


  秋,八月,戊辰,卫侯恶率②。


  九月,公至自楚。


  冬,十有一月,癸未③,季孙宿卒。


  十有二月,癸亥④,葬卫襄公。


  【注释】


  ①七年:鲁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暨齐平:与齐国讲和。暨,与,和。按:从行文的体例来看,这句话的主语应是鲁国,但鲁国与齐国这几年均未发生争执或战争。《左传》认为是北燕国与齐国讲和。因为《昭公六年》冬,“齐侯伐北燕”。现从《左传》说。


  ②戊辰:八月二十七日。卫侯:即卫襄公,名恶,卫献公之子,在位九年。


  ③癸未:十一月十三日。


  ④癸亥:十二月二十四日。


  【译文】


  鲁昭公七年,春季,周历正月,北燕与齐国讲和。


  三月,鲁昭公到楚国去。


  鲁国大夫叔孙舍到齐国参加盟会。


  夏季,四月,甲辰这天,初一,发生日食。


  秋季,八月,戊辰这天,卫襄公恶死了。


  九月,鲁昭公从楚国回来。


  冬季,十一月,癸未这天,鲁国大夫季孙宿死了。


  十二月,癸亥这天,安葬卫襄公。


  扩展阅读:《公羊传》名言


  一、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公羊传.宣公十五年》


  点评:孔子作《春秋》,就是为了扭转乱世,是使社会、政治回归正道,从这方面的功能看,没有哪本书比《春秋》更合适了。


  二、内大恶讳,此其目言之何?远也。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隐亦远矣,曷为为隐讳?隐贤而桓贱也。——《公羊传.桓公二年》


  点评:按《春秋》的写作原则,鲁国大的恶事,是应该避讳的,为什么这里又明确标注出来了呢?因为时间太久远了,各个时代说法也都有所不同。既然这么久远了,为什么还要为隐公避讳呢?因为作者认为隐公比较贤良,而桓公比较卑贱低劣。


  三、元年,春,王正月。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公羊传.隐公元年》


  点评:《公羊传》就是解释《春秋》的微言大义的一部注解。什么是“元年”?就是君主摄政的第一年。什么是“春”呢?就是每年的第一个季节。“王”指的是谁?就是周文王。为什么先说王再说正月呢?因为正月这个历法,就是周文王制定的。“王正月”这三个字,更是为了表示重视周朝的统一大业。


  四、《春秋》录内而略外,于外大恶书,小恶不书;于内大恶讳,小恶书。——《公羊传.隐公十年》


  点评:《春秋》这部书主要是记载鲁国的历史,所以,对于其他国家来说,有大的恶事就记载,小的恶事就不记了;对于鲁国来说,大的恶事就要避讳,小的恶事就可以记下来。


  五、《春秋》君弑贼不讨,不书葬,以为不系乎臣子也。——《公羊传.隐公十一年》


  点评:这是介绍《春秋》的写作原则。如果君主被人杀了,而弑君的坏人没有被讨伐,那就不用记载葬礼了,因为不能为国君报仇的臣子,就算不上臣子,已经不存在君臣关系了,这个葬礼也就不作数了。


公羊传:《昭公七年》原文译文.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YZ0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