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第11章 社会互动、集体行动与

时间:2022-12-08 05:25:1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十一章 社会互动、集体行动与社会运动

社会互动的含义及理论

作为当代大学生,学习和掌握社会互动的原理和正确方法,是个人成长成才的不可缺少的内容。

一、社会互动的含义(教科书P225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主体之间由于接触而产生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的活动与过程。换句话说,社会互动就是人们对他人采取行动或对他人的行动作出反应的过程。 社会互动是个人和个人之间、个人和群体之间、群体和群体之间,基于对行动“意义”的理解,发生的相互作用的方式和过程。 理解社会互动的内涵,必须把握五个要点:

1、社会互动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

2、互动的行为主体之间必须有建立在信息沟通基础上的直接或间接接触。

3、社会互动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同一行动在不同的情景中具有不同的社会意义。 4、社会互动是一个相互刺激、相互影响的过程,通常会带来一定的效果。 5、人们的互动往往遵循一定的行为模式,具有一定的互动结构。 二、社会互动的功能

1、社会互动构成特定的社会关系,并促成特定的社会结构的形成。 2、社会互动能帮助社会成员获得自我、完善自我,促进个体社会化。

3、社会互动导致社会文化在不同区域与民族之间进行传播,促进人类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 三、社会互动的类型

1、按参与互动人数规模,互动可分为人际互动和群际互动。 2、按互动双方的接触程度,互动可分为直接互动与间接互动。

3、按互动的组织性程度,互动可分为有组织的正式互动与无组织非正式互动。

4、按互动双方的利益关系分类,有合作、竞争、冲突、强制、调适、模仿、暗示、感染等形式。 四、有关社会互动的理论(一)符号互动理论(二)戈夫曼的拟剧论(三)常人方法学

社会互动的情景与过程

一、社会互动的情景情景(情境)是指人们在行动之前所面对的情况或场景,包括作为行动主体的人、角色关系、人的行为、时间、地点和具体场合等。人们可以将上述因素进行组合以表达自己的意义。实际上,任何具有意义的符号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之中才能确切地表示出其意义,或者说,一定的社会情境具有符号的意义。 二、非语言沟通中的情景表达

(一)身体语言主要有面部表情、手势、触摸、目光接触与体姿等五类,在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下,同种身体语言所表达的含义也是不一样的。

(二)个人空间:也称人际距离,是在社会沟通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在空间上的距离。

通常人们对于自己的个人空间非常敏感,如果有人侵人了这个空间,被侵人的人就会觉得难受。但是人对个人空间的敏感度也是因场所的不同而变化的。 在社会互动中,个人物理空间的处理往往传送了很多微妙的符号信息,这些符号信息象征着互动者之间的己经有的社会关系或希望保持的社会关系状态。 三、社会互动的过程

一:定向阶段,主要是解决情景定义问题。二:评价阶段,也是理解与了解阶段。三:控制阶段,也是调整与反应阶段。 、社会互动的主要类型分析

1、交换:所谓社会交换是指互动双方自愿互换对方资源的互动方式。

交换指的是在一定的规则下,行为者为了获得回报而行动、并获得回报的社会互动形式。换言之,交换是不同行为者之间彼此通过转让自己所有物而获得对方所有物的行动。 社会交换具有以下特点:1)交换双方必须拥有对方希望拥有的多余资源。2)交换的进行通常采取自愿原则。 3)交换双方必须保持交换资源价值对等。

构成交换应该有四个要素: 1、目标。社会互动的行为者各自希望通过互动所达到的目标; 2、付出。即行动者向拥有预定回报的另一方提供行动的过程;

3、回报。行动者接受自己行动的酬答;4、效益。即目标与回报的一致的程度。 交换的类型:

1、物质的交换。最典型的是商品交换。交换双方都对成本和利润进行理智的核算,在形式上可能是自愿和等价的。 2、非物质的交换。指的是感情、文化等交流形式。这类交换很难计算成本利润,是和自己的情感、观念、价值、信仰等因素相关的。

2、合作是互动双方相互配合以达到共同目标的社会互动形式,这些目标通常是无法通过单方面的努力实现的。 成功的合作应具备以下条件:第一,目标一致。第二,行动配合。第三,相互信任。第四,共享成果。

3竞争是合作的反向互动方式,指双方争夺共同希望获得的利益的行为。也可以说,竞争是指行动者之间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展开的较量、争夺,它是社会互动的一种普遍可见的方式。 竞争具有以下四个特点:1)竞争的双方必须有一个共同的目标。2)竞争的结果只能使一方或一部分人获胜。 3竞争的目的在于实现自己的目标。4竞争双方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这样才能保证竞争的顺利进行。 4 冲突 冲突是指双方为了某种利益或价值观念而产生的相互排斥、伤害、剥夺甚至毁灭的互动方式。

冲突和竞争虽然都包括利益上的对立关系,一方达到目标,而另一方面临失败;但两者有很大区别。竞争关心的是目标而不是对手,竞争都是在一定的规则下进行的,有些规则强调的是参与,认为“友谊第一,比赛第二”,通常在竞争中打败竞争对手不是主要目的。而冲突的主要目的是打败对方,使对方的力量受到损害,从而剥夺对方的机会。




5顺应 顺应是指通过形成新的行为习惯或改变原有的行为习惯,以适合环境需要的过程。正是由于存在竞争和冲突,才进而产生了顺应。或者说,顺应就是人们对竞争、冲突结果的一种适应。 顺应具有如下几种类型:1)和解,互动双方改变原有的敌对态度,彼此容纳,建立友好关系; 2)妥协,双方通过订立一些条件而暂时平息冲突;3)容忍,暂时采取克制的态度以避免冲突的发生 4)调解,由第三者出面对双方的矛盾加以调停;5)仲裁,通过第三者的裁决来解决双方的矛盾。 五、人际互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如何实现有效沟通?要培养一个积极主动的沟通意识。有效沟通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沟通是一定要讲究技巧的。沟通一定要先解决心情 再进行沟通。

(二)关于交谈礼仪1、交谈的作用交谈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是连接人与人之间思想感情的桥梁,是增进友谊、加强团结的一种力。

2、交谈的规范(1)真诚坦率的原则。2)互相尊重的原则。 3、交谈的技巧

集体行动

一、集体行动的一般特征 集体行动是指那些在相对自发的、无组织的和不稳定的群体情景下,由成员之间的相互暗示、激发和促进而发生的社会行为(又称集群行为、集合行为、大众行为等) 集体行动的特征(1)参与人数众多,一般参与人数都在数十人或数百人以上。

(2)无组织性,大都是自发的,在时间具有突发性,如在足球比赛中,由于球迷同时感到裁判的不公平,发生攻击裁判的行为,就是一种现场突发的集体行动。 (3)行为上的相互依赖性,集体行动一旦发生后,就有相互模仿的过程,导致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加人到同一种集体行动中去。(4)持续时间较短,集体行动发生较突然,消失也较快。 二、集体行动理论

斯梅尔瑟的加值理论(价值累加理论) 模仿理论 感染理论 紧急规范作用论 控制转让理论 三、集体行动的主要表现形式

1骚乱与暴乱。都是指诉诸暴力来破坏社会正常秩序以表达不满的集体行动,前者破坏程度较轻微,后者则是一种较严重的暴力破坏,通常会导致较重的人员伤亡。

2时尚现象是由模仿、从众心理和自我表现欲构成的一种集体行动,它与人们基于好奇心理,追逐新颖事物的探索兴趣有关,因而传播速度快且变化多端,持续的时间也较短暂。

3谣言是从不知名的来源发生、通过非正式的途径而传播的信息它往往是人们处在情况不明的时候,相信并传播由某些人捏造或被歪曲的信息而该信息又是被大众所关切的。消除谣言的最佳方式是通过正式传播渠道来增加社会信息的透明度。 4恐慌一般来说,引起恐慌的直接原因往往是某种耸人听闻的流言或传闻。它可能使没有思想准备的人们陷人迷惘、危机甚至极度惊恐的状态,再加上相互感染和刺激,结果出现群体性恐慌大发作。恐慌是指人们在面临某种直接威胁时所产生的紧张心态及所做出的不协调的违反常规的行为。

如何正确认识我国近年来多发的群体性事件? (一)群体性事件的基本定义

群体性事件是指由某些社会矛盾引发,特定群体或不特定多数人聚合临时形成的偶合群体,以人们内部矛盾的形式,通过没有合法依据的规模性聚集、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群体活动、发生多数人语言行为或肢体行为上的冲突等群体行为的方式,或表达诉求和主张,或直接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或发泄不满、制造影响,因而对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各种事件。

(二)群体性事件的基本性质 总体上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体制的转型和社会结构转型,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新问题、新矛盾不断增多,我国群体性事件次数和参与人数均呈上升趋势,参与人员常常达到了成百上千,甚至上万人参与的事件在全国也已屡见不鲜。群体性事件涉及行业越来越多,主体成分也呈多元化。

从性质上来说,当前我国发生的群体性事件,绝大多数都是对权利和权益的诉求,属于人民内部矛盾,是由人民内部矛盾激化而产生的,并不是要推翻国家政权和现行社会制度。

(三)群体性事件的特征1、数量增多,规模扩大。2、涉及的部门行业多,主体成分多元化。发生在城乡的群体性事件,指向对象不同,维权内容不同。这些群体性事件的起因一般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3、组织程度高,经济矛盾趋向政治化。 4、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处置难度加大。5、表现方式激烈,内部矛盾逐渐对抗化,其破坏性不可忽视。 (四)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

1、直接原因(1)社会不满群体存在。 2)群众缺乏表达渠道。 3)政府管理能力应对能力不足。 4)群体性心理因素诱导。 5)基层不作为。“小事拖大,大事拖炸” 6)干群长期矛盾的积累

2、深层原因(1)社会贫富差距拉大。 2)职工经济利益和民主权利受到侵犯。 3)领导干部不倾听群众呼声,不关心群众疾苦,使小矛盾酿成大矛盾。 4)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复杂化。 5)社会管理方式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群众日益增长的民主意识不相适应。 6)法制不健全 7)权利集中 8)领导没有能力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7038de0b8f67c1cfad6b8f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