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初中语文中古诗词诵读教学的策略 摘要:古诗词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珍品。诵读,可以让读者真正感受古诗词的节奏美、韵律美和文字美。因此,许多教师都提倡在古诗词教学中,以诵读教学为基础,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主旨和内涵。但是,受相关因素影响,语文古诗词诵读教学还存在许多问题,这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基于此,对初中语文中古诗词诵读教学的策略进行研究,仅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诵读教学;策略 引言 华夏民族在发展历史中谱写了许多的优秀文化,其中值得我们骄傲的有中华古诗词,这些古代优秀文明是现今文明不断进化发展的源泉。《尚书》《玉树》《顺电》中有“诗抒志,咏永存,声复千古,法复千古”的说法。张中行曾说过:“语言是用来表达感情、诉说情意的,更多时候是连接彼此心意的桥梁”。通过反复诵读中华古诗词,理解作者字词背后的心意,陶冶情操。 一、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古诗词在中国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是中华文明之宝库,代表着古人的智慧和文化水平,属于文化遗产,在历史长河发展中闪耀着光芒。古诗词的文化底蕴深厚,渗透着人文精神,初中生学习古诗词不仅能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还能内化其中的道德观念和美好情感,达到德育和美育教育目的,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发展。从上面分析就能看出,古诗词教学意义重大,可是现阶段的古诗词教学并未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主要是教师缺乏对古诗词教学的认识,教学手段单一,基本上都是逐句逐段去解释和翻译,把自己的分析和理解灌输给学生,要求学习反复背诵和默写,学生很难感受到古诗词的意境美和人文美,从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动力不足,学习效果自然也就不理想。语文古诗词教学依然停在应试范畴内,未能充分发挥其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学生未形成个性化的感悟,鉴赏能力差,体会不到语言美、意境美、道德美等,进而导致教学效率低下。 二、初中语文古诗词诵读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重视诵读教学,将诵读贯穿教学全过程 语言知识和技能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语言教学中,阅读和朗诵是一种宝贵而实用的学习方式。中国传统古诗词作品意境深远、韵味十足,读起来朗朗上口,让人唇齿留香。虽然诵读不是语文高考的内容,但是,古诗词历来是语文高考不可或缺的内容。诵读,不仅是让学生读出声音、读懂文字,还能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丰富学生的感受,这对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和语文考试成绩提升来说,都是有益的。所以,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诵读教学,让学生在诵读中发现古诗词的内在美,升华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认识。 (二)带节奏诵读 古诗词的节奏感很强,具有韵律美,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要教会学生诵读,力求诵读出美感。古诗词诵读要让学生明确哪些地方需要停顿,掌握语调的强弱以及发音的轻重,这些共同构成了节奏。只有按照节奏去诵读,学生才能更快地进入到意境之中,感受古诗词的音韵美、词句美、意境美,和古诗词融为一体,进而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更为深刻,并且逐渐形成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提高个人的文化修养。传统语文古诗词诵读毫无美感可言,教师也不会传授这方面的技巧,学生诵读缺少轻重缓急和节奏变化,直接影响诵读教学效果。基于这种情况,教师最好先范读一遍,或者用多媒体播放录音,学习除了要听,还要掌握节奏停顿,明确语速快慢,以及语气强弱,然后开展多样化的诵读活动,调动古诗词诵读热情,采取独自诵读、齐诵读、诵读比赛等,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诵读,和作者与作品进行心灵交流,增强文化积累,诵读中进行二度创作,自我领悟,欣赏能力就会慢慢提升,深刻领会古诗词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力量,为我所用,平时自觉去学习和诵读古典文学作品。 (三)加强学生课外诗词诵读训练 学习语文古诗词,不能仅依靠课堂教学学时,应加大古诗词教学的课外学时。在课余时间举行各年级中华古诗词诵读比赛,借鉴《中国诗词大会》的形式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在玩中学习到更多的诗词文化,寓教于乐。学校先分班级选出各班古诗词诵读表现优异,情感充沛的学生与其切磋较量。比赛要设立相应的奖惩,有了明确的奖赏,学生就会有更大的兴趣和更明确的目标参与进来,就能形成良好的诗词学习氛围。课堂指导诵读学时有限,教师可借助互联网,发启课外诵读训练。如利用吟诗诵词APP、窗烛APP等专用于古诗词诵读的软件,通过学生诵读自己喜欢的古诗词,上传至班级群打卡。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具有重要价值,教师做好诵读教学,通过多样化的诵读,调动学生古诗词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促使在诵读中主动思考,和作者及文本交流,深入理解古诗词所要抒发的情感,品味语言美、结构美、意境美、精神美等,提高人文修养和鉴赏能力,自觉传承古典文化。 参考文献 [1]栾舒然.初中古诗词诵读教学策略探究[J].课外语文,2019(30):79-80. [2]张碧连.初中古诗词诵读教学的方法和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19(66):62. [3]秦燕.初中语文古诗词诵读教学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9.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c87aafa32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3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