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与科学之辩证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医学不是科学 首先我方先开门见山对辩题中的词义进行界定: 定义 医学:不仅是预防、治疗、处理疾病的一种科学,更是一门人学,哲学,社会学,医学不仅需要才智与技术、经验与感悟,更需要博爱与奉献、敬畏与悲悯。医生不是治疗疾病的机器,是一个有人性和温情的人,病人更不是病,而是有着自己的全部生活经历和心理体验的活生生的个人,医学是一个人和人之间的带着温情、尊严和敬畏的交往! 科学:对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的陈述、对一定条件下物质变化规律的总结。科学知识具有普遍性。科学方法具有客观性,科学理论具有严谨性。科学理论在逻辑上不能自相矛盾,否则就不是科学。 诺贝尔颁奖委员会对“科学”的属性有两层意思,一层是科学性(特别的学术禀性与方法类型),一层是科学化(发展的向度与路径)。 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进行补充: 分类 医学:当代主要形成了东方医学(包括中医,藏医、蒙医等)和西方医学(即西医),以及融合又形成了第三种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 科学:按研究对象的不同可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以及总结和贯穿于三个领域的哲学和数学。按与实践的不同联系可分为理论科学、技术科学、应用科学等。按人类对自然规律利用的直接程度,科学可分为自然科学和实验科学两类。 起源:前科学时代的医学不一定是科学的医学,比如说传统的中医、古希腊的医学、阿拉伯的医学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因为医学的起源:①人类本能救护以及在寻找食物时发现食物具有治病作用;②生活经验创造了医学。先古人类通过砭石、骨针治疗疾病的经验。并发现活动肢体可以舒筋活络,强身健体,“导引术”、“五禽戏”;③医、巫的合与分。“古埃及医师运用念咒、画符和草药治病,前二者就是巫医。 本质 医学:医疗活动本质上是一次消费过程,是人文关怀,是一项金钱与技术、情感的交换与交流,不能忽视人性、情感、尊严等人文因素,同样也不能忽视市场法则。 科学:科学的本质是以逻辑工具去论证假说和设想的合理性。当然也可以说,是以逻辑工具去论证偏见的合理性。 目的 医学:医学成功的标准是获得了疗效。 科学:科学成功的标准是获得真理。 人性总是高于、先于工具理性的,这是医学的大前提。 卫生部长陈竺说:医学是科技与人文的交集,也就是说医学既具有自然科学的属性,又具有人文学的属性。 从中医学医学模式:人体——自然——社会心理(天人一体现)到现代医学模式是:生物——心理—— 社会,都在强调主体、主体的心里和所在环境 医学不只是科学,更是人学,医生所面对的是整体的人,应该确立以患者生活为中心的治疗目标。病人不是病,而是人,是有着自己的全部生活经历和心理体验的活生生的个人。一个医生只有当他自己不是一架医疗机器,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有着广泛兴趣和活泼感受的人,不把病人当做疾病,而是当做完整的人来对待。 医学不仅仅具有科学性,还具人文性、社会性等。同样,它的演进也不仅仅只是单一科学化的路径,还有人文化、社会化等路径,也就是说医学的发展包含了社会性和人文性。 科学的目的是求真,求真的过程是不断纠错,不断克服谬误的过程,于是“真理和谬误”构成一对哲学范畴,科学家就在“真理和谬误”之间摇荡,揭示自然律的“是”与“非”,但是医学除了在“真理与谬误”之间求索之外,还试图在“真理和苦难”之间建立一种新的职业范畴。 科学的医学是指科学化的医学。科学成功的标准是获得真理,医学成功的标准是获得了疗效。人性总是高于、先于工具理性的,这是医学的大前提。 《希伯格拉底文集》一共有72篇,他讲了两个主题,一个主题是德行。一个主题是技艺,技术和艺术。医学不仅仅是科学,它本质上是人学,医学的学识养成既需要才智与能、经验与感悟,又需要博爱与奉献、敬畏与悲悯。 在西方,科学与数学、医学是并列的学科,尽管一些医学的基础学科可以归于科学的范畴,至今诺贝尔奖项还是将科学范畴的生理学与医学并列。 医疗活动本质上是一次消费过程,是一项金钱与技术、情感的交换与交流,不能忽视人性、情感、尊严等人文因素,同样也不能忽视市场法则。 中医学的方法主要是哲学的、个性顿悟的、类比的、生活与临床体验的,其核心是以人为中心,从个体的经验开始,以经验作为判别和理解一切事物真伪、价值的标准。如果讲类型意义的话,中医是科学精神与人文方法的结合体。认清这一点既有利于用科学方法来研究中医,也有利于保持与挖掘中医独特的思想精华。 医学是人学,不是纯粹意义上的生物科学。研究也好,临床也好,教学也好,都是人为本的。 美国临床医学之父的奥斯勒医生,他大力推行床边教学,强调临床医学教育的三部曲“由病人开始,自病人引申,于病人完成”,他坚持认为“一位医生绝不只是在治疗一种疾病,而是在医治一个独一无二的人,一个活生生、有感情、正为疾病所苦的人”。毫无节制地强调技术,很容易忽视医学的人性关怀和悲悯。 就诊的过程不是关注疾病,关注疾病带来的表现,而核心是痛与苦的人。 医学从来就不曾是一门纯粹的科学蔼是包容人类社会各种价值观的综合体,本质上是一门人学。它穿透周与科技、道德生活与商业运作、世俗关注与终极关怀的各个层面,期着人性、知性、理性的深刻关系。 在利益和贪婪、冷漠的共同鞭击下,医学将最终丧失人性。医学一旦丧失人性十分可怕的,如盈利性安乐死、商业性代理母亲、高价医疗手的滥用(滥查无辜、滥治无恙),以及胎儿实验、器官买卖,以及本世纪最骇人听闻的两大案是日军731细菌部队在中国东北与德国纳粹在奥斯维辛集中营中残暴人体试验。 医学这门学科很特别,始终具有二重性。它是运用医学知识、技术来解决人的问题,它包括技术要素和人道要素两个方面。由于现代先进科学技术引入医学,现代医学中的技术因素大大地膨胀起来,这本来没有什么不好。但由于人道要素在新的社会转型中没能得到相应的改善,于是出现了失衡的状态,原本人与人的关系变成了人与金钱的关系、人与机器的关系,出现了过分商业化、过分技术化的倾向,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道德沦丧”与“技术崇拜”。 一方面科学发展不充分,伪科学盛行,一方面科学崇拜,认为科学是万能的钥匙;一方面技术相对落后,一方面技术至上,适宜技术被忽视,高技术被滥用。 医学科学本质上是一门手脑并施的艺术,不仅有知识通道,还有理解的通道、智慧的通道,有操作过程的快乐。中国医学传统也追求“大医医国,中医医人,小医医病”的升华。 20世纪的医学一只脚刚迈出半巫半医的丛林,另一只脚又跨入科学主义与技术崇拜的迷误。 其实在19世纪以前,医学的人文要素得到了相当的尊重与肯定,中国医学本属于“仁术”,仁爱、生生、恻隐之心与遣方用药同样重要。相形之下,科学的医学还十分年轻,前科学的 医学时代便是由人文主义的医学传统占据着。从这个意义上看,医学似乎不是一门纯粹的科学,而是包含人类社会各种价值观和生命观的综合性学科,本质上是一门人学。但是,这种价值多元性与人学本质在今天很容易被遮蔽而发生迷失,这是值得医学界警惕的。 临床医生每天繁忙应诊,所见最多的就是病人的脸,无论中医的“望闻问切,,还是现代医学的“视触叩听”,临床诊察都是从观察人手的,而观察的重点就是病人的面部,包括色泽、征象与表情,许多疾病和患者会呈现出特殊的面容,为临床诊断提供独有的依据,如二尖瓣面容,满月脸,唐氏综合征的特殊面容等等 《柳叶刀译丛》之一的《最年轻的科学》的作者,当代美国医学的一位智者刘易斯*托马斯,生命是物质的高级运动形式,人更是生命中有灵性的一群,是生灵,不能简单地降低为生物,不要轻易地去干涉,对于生命与生灵,没有我们的干预,它们会更幸运、更自在。 综上所述,我方再次强调:医学不只是科学,更是人学。医学倘若缺乏必要的人文关怀,就会失去应有的人性温度。现代科学技术引人医学后技术因素大大膨胀起来,而人道因素没能得到相应的改善和张扬,于是出现了失衡,出现了过分商业化、技术化的倾向。 正是因为医学中的人文人性丧失,过分的崇尚科学,导致唯科学主义和技术崇拜的盛行,近年不断出现各种伪科学家,伪教授,伪专家。 李一道长,仅仅高中学历,突然变身“李神仙”、“养生专家”、“国学大师”, 张纪中及其妻樊馨蔓及演员王菲、李亚鹏夫妇都接受其治疗,并频频被电视台邀请去做节目、开讲座,引起无数人热捧,风靡一时。 张悟本,写了本《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在各大媒体上蹿下跳。结果只是个既没有行医资格,也没有营养师资格的下岗工人。 马悦凌,一个中专护士,被称为著名民间中医,自称以多年的亲身实践为代价,独创食疗、经络疗法,出了一本《不生病的智慧》和《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医生》,备受欢迎,人称“健康教母”。 但从未当过医生,只是当了23年初级护士,称自己是“久病成良医”。 “地瓜王子”林光常,一句话掀起红薯热,“抗癌食品第一名是熟红薯,第二名是生红薯”; 他的诸多健康理论影响了许多人的生活习惯。他的《无毒一身轻》曾风靡一时,结果也是个伪造学历的骗子,忽悠癌症患者别化疗,吃他的排毒餐,因为这死了不少人。 还有中里巴人,杨奕,刘太医等伪专家多不胜数,而且这种现象将源源不断的出现,这些事实说明,医德的堕落、人文关怀的缺失对以造福人类为目的的现代医学来说是多么可怕。人们常说,出色的外科医生要有鹰一样明亮的眼睛、狼一样敏捷的手臂,但永远不要忘了身为医生还需要菩萨一样仁慈的心肠!这才是医学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医学的生命之所在——人性的温度。 现代医学与生物学似乎已染上严重的“唯科学主义”、“技术崇拜”与“人文亲情萎缩”等顽症,使得它有愈加精致完善的同时也走向僵硬、苍白,逐渐失却活力和滋润,也毫无节制地吞噬着有限的卫生资源。 我们就应该一只眼盯着医学科学的发明、发现与技术进步,另一只眼关注医学活动中的正义、公正、义务、美德、仁慈、责任、同情、忠诚、自主、允许等,来重建科学的医学与人文的医学之间的平衡。 作为一名医学生,请我们时刻记住,医疗技术固然重要,但只有对生命的敬畏,对人性的感知,对痛苦的理解和倾听,对职业的仁心仁术,才能真正地体会作为医生的使命!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e751760f5335a8102d22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