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独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学习“月”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被赋予的象征意。认识诗歌划分节奏的重要性。(2)学会寻找诗中关键信息,分析诗人情感的变化,体会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3)了解并把握浪漫主义诗歌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1)拓展带“月”的诗歌名句,分析“月”在其中的作用和含义。(2)在诗歌节奏划分点拨的基础上,抓住诗中关键信息,分析诗人在诗歌中的情感变化,从而体会作者内心深层的感受。(3)学以致用,分析其他浪漫主义诗歌代表作,发现和归纳浪漫主义诗歌特点,提高今后对诗歌的判断和鉴赏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探索诗人最本质的内心世界。感受诗人的诗歌风格,体会其人生境界和思想高度。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1)能有效的定位诗歌中的关键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作者情感及其变化。(2)把握分析诗歌的技巧,打破定式思维。(3)分析浪漫主义诗歌的特点,提高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2、教学难点:(1)把握关键信息,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2)分析浪漫主义诗歌的特点。 教学法分析: 朗读法 合作探究法 提问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 激光教鞭 黑板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设计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知识基础:(1)“月”作为中国古代诗歌中常用的意象导入,从“月”在古代诗词中常见的含义和作用,带入新课中“月”的独特的意象。 设计意图:吸引学生注意力,归纳和巩固学生应具备的文学常识,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二)整体感受,朗读指导 1、请学生结合文下注释,自由阅读诗歌。分析作者是以一种情感贯彻全诗的,还是作者的情感在其中有发生起伏变化。 1 2、请学生齐读诗歌,要求重音和节奏。 (三)整体感知,情感分析 1、初感确立 请学生分析解释第三句,并分析其中情感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明确作者的情感:孤独 2、首次变化 分析诗人的第一次情感变化。“暂伴月将影,行乐需及春。”,为什么呢? 点拨:从两个非常明朗的词:“行乐”、“春”可以看出此时作者的情感发生了变化。 明确:第一次变化,及时行乐 3、延续欢乐 第五句即诗人向我们展现了他和“月”和“影”一起饮酒,唱歌,舞蹈的欢乐图景。继续延续欢乐(不孤独) 4、再次变化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关键信息:“分散”,诗人从幻想之境的幻灭再次回归于现实 明确:第二次变,重感孤独 5、理想愿景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诗的最后表达了他美好的愿望和期盼。即:和“月”、“影”约定要永远一起游玩于云汉之间。 6、拓展:最后一句的作用,PPT展示联系李白的《蜀道难》 7、梳理与总结:在诗中诗人的情感一共发生了3次变化,从孤独到不孤独(及时行乐)在回归孤独再到不孤独。其实诗人在整首诗中最本质的情感还是诗中无法释怀、排解的孤独。 (四)再次感知,深入探究 1、本首诗为李白浪漫主义的代表作,通过此诗来一起分析一下浪漫主义诗歌的特点。 2、明确浪漫主义诗歌特点。 3、分析《望庐山瀑布》的浪漫主义特点。 2 教学反思: 2017年4月10号下午第一节课,我在初三(1)班上了以《月下独酌》这篇诗歌为主体的诗歌鉴赏课。课后,初中年段全体语文老师就这节课进行讨论和点评,点评中肯、独到,使我受益匪浅。结合这节课和老师们的建议和意见,我对这次公开课做如下反思: 首先,在讲解内容时语言衔接和环节的过渡处理的不是很好,语言表达方面仍有待于在不断学习和实践中提高。 其次,作者创作诗歌的背景没有向学生明确,诗人无人赏识的愁苦也没有点明。如果在对诗歌讲解过程中的恰当时刻带入点明,更有利于学生对诗人创作背景和内心情感有一定的把握,有助于学生对本诗情感的分析和理解。 最后,因为是下午第一节课,所以学生犯困,趴下睡觉的情况较多,没有进行及时提醒处理。本节课以诗歌鉴赏为主,老师讲解的部分为主题,与学生互动环节相对更少,所以会使得班级气氛不是很活跃。 基本上能按照该堂课的预先设计进行讲解,设计意图和目的明确,效果也较如预期。整堂课思路较清晰,环节相扣,结尾回扣,整体感觉比较满意。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3079eb81b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