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月歌古诗翻译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播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翻译: 山中的峨眉山前,装设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荡漾着精亮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赏析 这首诗在时间和空间跨度上达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个字中出现了五个地名,共计十二个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人们不但不感到重复,而且认为是绝唱,其原因就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江行的经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穿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它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有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附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在句中的位置也有不同,所以读起来就觉得不着痕迹,自然入妙。 《峨眉山月歌》就是唐代了不起诗人李白的诗作。这就是李白初次出来四川时创作的一首憧憬家乡山水的诗。接下来互动《峨眉山月歌》文学创作背景和赏析。 这首诗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年(开元十三年的时候)以前。这首诗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写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诗人是乘船从水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眉山间吐出的半轮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平羌江水之中,月影总是随江流。夜里船从清溪驿出发,要向三峡驶去,船转入渝州以后,月亮被高山遮住看不见了。这首诗用了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名家评测 《唐诗品汇》:刘须溪云:含情凄婉,有《竹枝》缥渺之音。 《批点唐诗正声》:且当官太白如何,只此诗谁汝龙言? 《唐诗广选》:如此等神韵,岂他人所能效颦(首二句下)? 《艺苑卮言》:此是太白佳境,然二十八字中,存有峨嵋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并使后人为之,不败痕迹矣。益见到此老炉锤之妙。 《艺圃撷余》:谈艺者有谓七律一句中不可入两故事,一篇中不可重犯故事,此病犯者固多、拈出亦见精严。吾以为皆非妙悟也。作诗到精神传处,随分自佳,下得不觉痕迹,纵使一句两入,两句重犯,亦自无伤。如太白《峨眉山月歌》,四句入地名者五,然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 《唐诗求解》:“君”者,所指月而言。清溪、三峡之见到,天狭例如线,即为半轮亦不复可睹矣。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敬曰:思入清空,响流虚远,灵机逸韵,相凑而来。每一歌之,令人忘睡。金献之云:王右丞《早朝》诗五用衣服字,李供奉《峨眉山月歌》五用地名字,古今脍炙。然右丞用之八句中,终觉重复!供奉只用四句,而天巧浑成,毫无痕迹,故是千秋绝调。 《唐风的定》:此种神化处,所谓太白不知其所以然。 《唐诗摘钞》:语含比兴。“君”字指月而言,喻谗邪之蔽明也。七律有“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之句,参看便明。 《李太白全集》:王琦注:蜂腰鹤膝,双声叠韵,沈休文三尺法也。古今犯者不少,宁尽汰之耶? 《唐宋诗醇》:但觉其工,然妙处不传, 《唐诗笺注》:“君”所指月。月在峨眉,影入江流,因月色而播发清溪,及向三峡,忽又不见踪影月,而舟已直之下渝州矣。诗自神韵清绝。 《诗法易简录》:此就月写出蜀中山峡之险峻也。在峨眉山下,犹见半轮月色,照入江中。自清溪入三峡,山势愈高,江水愈狭,两岸皆峭壁层峦,插天万仞,仰眺碧落,仅余一线,并此半轮之月亦不可见,此所以不能不思也。“君”字,指月也。 《唐人万首绝句布吕伊埃雷县》:王元美曰:“此是太白佳境,益见到此老炉锤之妙。”此诗定从随手写下,一经炉锤,定逊此圆熟自然。 《瓯北诗话》:李太白“峨眉山月半轮秋”云云,四句中用五地名,毫不见堆垛之迹,此则浩气喷薄,如神龙行空,不可捉摸,非后人所能模仿也。 后世影响 这首诗对当时及后世的诗歌创作颇有影响。杜甫《江月》《月三首》、郑遥《初月赋》、苏轼《送张嘉州》、陆游《月岩》等作品都有明显的受到李白《峨眉山月歌》影响的痕迹。 作者简介 李白像[8]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357368dd25abe23482fb4daa58da0116d171f7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