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情深》教学实录及反思[1]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慈母情深》教学实录及反思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 认识 5 个生字;理解词语“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等。 ( 2 )品味作品的语言及文中词语的妙用。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母爱的伟大感人。 3 、人文情感:感受母亲的深情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激发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母爱的伟大感人。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谈话导入 师:还记得咱们背过的那首《游子吟》吗?咱们齐背一遍。 师:“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唐朝诗人孟郊给我们刻画出了一个慈母的形象。(板书慈母)当这两个字映入你眼帘的时候,你脑中会出现怎样的情景? 生:妈妈关心我的情景。 师:能说具体点吗?妈妈在什么情况下帮助你? 生:妈妈在下雨天给我送伞。 师:你有一个慈爱的母亲。 生:我生病了,妈妈领我上医院的情景。 师:你有一个关心你的母亲。 生:在我遇到难题妈妈帮助我的情景。 师:你有一个理解你的母亲。 师:从大家的描述中,我感受到了那份浓浓的慈母情,(板书:慈母情,故意少写一个“深”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梁晓声的母爱世界,去感受那博大的慈母情怀。——齐读课题。 师:看到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生:少了个“深”。 师:不加这个“深”字行不行? 生:不行,因为就体现不出慈母对我的情谊到底有多深了。 师:有了这个“深”呢? 生:有了这个“深”,我们就知道了慈母对我的情谊很深。 师:看来同学们从一个“深”字里体会出不少东西,这很好。在学习课文之前,对题目的理解很重要,题目理解准确透彻了,下面的内容就读懂了一半。 那么, 这份慈母情到底有多深呢? 到底是一件什么事让我感觉到慈母的深情的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再来读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流利了,把生字读准确。 (二)初读课文 概括大意 生自由读书 师:谁能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作者小时候家里很穷,但是他实在太想拥有一本《青年近卫军》了,于是他就到母亲工作的地方去找母亲要钱,可是他看到母亲工作很辛苦,旁边的女人不让母亲给他钱。但母亲给了我钱。于是就用母亲给他的钱给母亲买了水果罐头,后来母亲又给了他钱买书,于是他拥有了第一本小说。 师:你说得比较具体。 (三)深化理解 体会感情 1 、引起阅读期待 : 师:作者向母亲要了多少钱? 生: 1 元 5 角钱。 师:同学们,一元五角,对你来说多吗?但这一元五角对当时我的一家意味着什么?我们来看一下他们家当时的经济情况 (出示补充资料:母亲每月起早摸黑工作 30 天,才得到 27 元工资,平均每天只挣 9 角钱。我们兄妹共五人,加上母亲共 6 口人,平均每人每天的生活费只有 1 角 5 分钱,一元五角相当于我 10 天的生活费。)可见,拿出这 1 元 5 角钱对我们家来说是多么的不容易。 师:可作者实在是太想拥有一本《青年近卫军》了,用文中的话说就是——想得整天—— 生:失魂落魄。 师:(随手板书“失魂落魄”)“失魂落魄”什么意思? 生:就是象丢了魂似的。 师:丢了魂是怎样的表现? 生: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生:干什么都没有心思。 师:是啊,想这本小说想得整天心神不宁,行为失常。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明知家里困难,还是伸手向母亲要了这多么钱,可是后来发生了什么呢?这篇课文节选自梁晓声的中篇小说《母亲》,我们看看书中是怎么写的: (出示资料):也就是从那一天起,我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也就在那一天以后,我再也没有向母亲要过一分零花钱,也就在那一年,我有了几十本长篇小说。这,都是我自己挣钱买的。这是一个母亲给予一个儿子的力量。后来,我终于成了大作家。 师:在这之后,爱读书的我再也没有向母亲要过一分零花钱,他以后的几十本小说都是自己挣钱买的,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是母亲不再给他买书的钱了吗? 生:不是,是作者看到母亲挣钱太辛苦了。 师:你从哪里看出母亲挣钱很辛苦呢?不要急着回答,请你回过头来,用心读一下课文,对感人至深的部分,画下来,细细品读。对于那些能够让我们的心灵为之一震的句子、词语甚至标点符号,我们最好能联系课文的其他内容想一想,感动你的到底是什么,你会透过这些做法,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然后,把体会用一两个关键词写在书的空白处。下面,请大家默默读书,静静思考。 2 、角色转换,移情体验 师: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自己的读书收获,谁来说说从哪里看出母亲挣钱非常辛苦? 生:“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从这句话中的“震耳欲聋”这个词语我知道了母亲工作的地方噪音很大,母亲天天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很辛苦。 师:你很会读书。(随手板书“震耳欲聋”)“震耳欲聋”什么意思? 生: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 师:你在哪里听到了这样的声音? 生:建筑工地。 师:你有什么感觉? 生:很刺耳。 生:很烦躁,想马上离开。 师:我们只听一会儿这样的声音,就很烦,想马上离开,可母亲呢,他在这里工作一天吗? 生:不是 师:一年吗? 生:不止。 师:母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这样震耳欲聋的环境里工作,可想而知有多辛苦。你还有什么发现? 生:我从“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这句话中知道了母亲工作的屋子很暗。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白天还要亮着灯。 师:你读书能看到文字背后的东西,很了不起。 师:母亲工作的环境还有什么特点?你从“褐色的口罩”中体会出了什么? 生:母亲出了很多汗。 师:出汗能使口罩变成褐色,说明什么? 生:空气太脏了。 师:想象一下,如果是夏天,七八十人挤在一间阴暗的小屋里,七八十个灯泡在头顶炙烤着大家,再加上震耳欲聋的噪音和那令人窒息的灰尘,在这样的屋子里干活会是什么感受? 生:很难受。 生:难以忍受。 师:可是,我的母亲又是怎样工作的呢?我们接着来交流。 生:“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我从这句话中体会到母亲的背弯曲着,头挨在缝纫机上很辛苦,可能是屋里的灯光太暗了。 师:你能读出母亲的辛苦吗? 生读。 师:你还有什么发现? 生:“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我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母亲很辛苦。 师:(出示这句话)你们都找到了这句话吗?我们一起来看看能从这句话中体会出什么? 生:我感觉母亲一直弯着背。 师:来,我们一句一句来读。 生读第一句。 师:你仿佛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背? 生:弯曲的背。 师:母亲的背为什么变得这样弯曲? 生:一直弯着工作背累的。 师:你还看到了一双什么样的眼睛? 生:一双疲惫的眼睛。 师:母亲的眼睛为什么这样疲惫? 生:可能几天几夜没合过眼吧。 师:此时,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母亲?读出你的感受。齐读。 师:这是一个慢镜头,语速再慢点。“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读 指名读,一生读得很动情。 师:读着读着,你又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我发现每句话的后面都有一个“我的母亲”。 师:这是不是重复了呢?显得多罗嗦呀,你们在写作文语句重复时,老师嫌罗嗦,都把它删掉,这里能不能把它删掉呢?改成这样行不行? (出示改后的句子: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4d95f56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8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