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语指示代词ko33的语法化历程 胡素华 【期刊名称】《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3(030)005 【摘 要】凉山彝语(即彝语北部方言)ko33本来是一个指示代词,指代动作所关涉的对象或动作的地点,后来逐渐语法化,产生了三种语法功能:一是作为结构助词表示句子成分或分句间的结构关系;二是作为体貌标记,表示动作行为进行或持续的体貌方式;三是跟动词粘得很紧,有点像动词前缀.这三个方向的语法化过程不是分离的而是连贯进行的,且其间的边界是模糊的,易变的,这也是语法化过程的普遍特征.本文就ko33的句法功能、虚化的过程及诱因、不同词类间的关系进行了描写. 【总页数】5页(P107-111) 【作 者】胡素华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语言文学系,北京,100081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H217 【相关文献】 1.英汉指示代词"的"与"that"的语法化对比 [J], 邓兆红;何世潮 2.从代词到助词--"他"的语法化历程 [J], 陈明美 3.吴语"介"从指示代词到后置介词和连接词的语法化研究 [J], 戚国辉 4.现代汉语指示代词与法语指示代词的异同 [J], 刘璐 5.四川方言指示代词三分现象初探——兼与日语指示代词比较 [J], 晋萍;安部清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90a212baa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