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家校社共育背景下的学生成长案例分析

时间:2023-04-23 18:26:1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基于家校社共育背景下的学生成长案例

分析

【案例背景】

二十大有关“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育人机制”这一精神的报告使各地对“协同育人”这一话题迅速地关注了起来。所谓协同是指学校、家庭和社会这三方密切结合起来,共同助力学生的成长。高中阶段是学生思想认知逐渐趋于成熟的关键阶段,而这一时期内所受到的教育会对学生今后的发展都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而在当今的大环境之下,就学生的培育而言,将学校的主体作用、家庭的基础作用以及社会的辅助作用这三者之间的力量凝聚,才能培养出符合新时代所需的拥有健全人格及优良品质的人才。通过家校社的共同培育引导,学生们也能加强对民族融合问题的理解,并能够从客观化角度出发,提升对民族和睦发展、民族团结、民族融合、民族文化和谐发展等问题的认知和理解,树立正确的民族发展观念。但在具体引导学生的过程当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故而,家校社共育机制还需在实践当中不断被完善,家校社这三方面也需积极开创更合理科学的方式,才能更好地来助力学生的成长。

【案例描述】

在一节高中政治课上,我先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与民族融合和民族文化发展相关的内容,并以此作为这节课的课前导入环节。待学生认真观看完民族文化、民族发展历史内容后,我留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讨论以下问题:“你们认为推动民族文化发展的内在是什么?你们认为民族文化发展有何意义?经过思考与讨论后,我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评价并总结了两位同学的回答,继而引入今天的教学内容—民族文化与发展意义。在完成本节课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之后,我也引导学生从客观化角度加强了对民族和谐发展、民族团结问题的认知,使学生从当下的时代角度出发,加强了对民族文化融合、民族文化和谐发展等问题的思考和理解。


本节课结束之后,学校在家校网络沟通平台请各位家长共同召开线上座谈会,就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帮助学生从理解民族和谐发展、民族团结和睦问题展开商讨。在这一过程中,家长们各抒己见,认为学生在成长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价值观念和人生意义,还需要从现实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加强对民族和谐发展问题的认知,促进学生的全面均衡发展。最终家校双方达成一致,共同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方案,即在学生周末完成学习任务之余,家长可以陪同学生一同观看民族融合发展相关的人物事迹和历史史料;此外,家长们也通过积极参与社区志愿者活动,以身示范来教化学生。

学校为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立德树人目标,引导学生理解民族团结和睦、和谐发展意义,非常注重实践养成对学生成长的作用。在疫情形式严峻的当下,由于各方面人力资源紧缺,学校和当地的图书馆在本校招募假期志愿者,让其负责馆内的一些日常事务和工作。学生踊跃参与,力争为抗击疫情贡献一份力量。社会为学生成长提供实践大课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切实做到了家校社共同育人。

【案例分析】

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且各方都有责任在制度以及实践层面去做好协同育人。在此案例中,家校社三方贯彻落实了协同育人的这一文件精神,为学生的成长在教育理论上和思想行动上都起到了有效的助力作用。首先,从教师方面来看,高中政治课堂不仅仅要立足于课程理论,更重要的是引起情感价值的升华来内化为学生成长的力量。教师通过当下的时政热点事件作为课堂的导入,用民族和谐发展事例以及问题来引发学生对于民族融合问题的思考,最后的落脚点回到民族团结和睦、共同发展上,这一教学过程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最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同时也符合培育担当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新人的要求。其次,家长在学生的教育之路上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是新时代对家庭教育所提出的要求。通过家校双方沟通平台的建立,为协同育人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这种互动式线上讲座的召开促进了师生意见的交流与共同配合。家长陪同学生观看历史资料和相关视频,并参与社区志愿活动,为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品德的培育真


正做到了言传身教。再次,从社会层面来看,社会实践是锻炼人才最好的方式。学校与社会之间信息,资源,能量的相互流动和接力能够为学生提供好的实践养成场所,在抗击疫情的大环境之下,这类有价值的社会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奉献精神、家国情怀。

【案例反思】

家校社协同育人是立德树人的要求,能够凝聚共同的力量助力学生成长。构建这三方之间的教育互动关系,可以形成学校主力教育,家庭辅助教育和社会拓教育目标一致,方向相同,共同影响和促进的教育合力。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这几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虽然协同共育模式在推进中虽已经逐步完善,但在实施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以下就具体现状做出一些个人的反思。目前,家校社共育依然是以学校为主体,教师在教育学生方面起主导作用,这就导致教师的任务量相对过重,家长和社会对合作的认识比较模糊,其中容易出现权责混淆的现象,再加上重视程度的不够和共育面较窄,造成了很多家校社活动难以实施。同时,家校社共育还存在方式单一,缺乏创新性的这一普遍问题,甚至还只是停留在口头以及文字传达的传统模式之下,这主要归因于制度不够健全,各方未能形成一个良性的互动交流,就会造成共育的效果不能够达到预期的而目标。家长的个性化差异,以及社会未形成深刻的协同意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共育的全面性。因此,鉴于以上的反思,家校社共同育人是今教育发展的新方向,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与健全制度才能对学生的成长起到切实的助力。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ce2c8b082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c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