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路径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在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路径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当代社会的发展下,仍然有着重大影响和意义。小学作为能够初步培养学生价值观的重要时期,教师应该在教学的方方面面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融入。对此,本文将会对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路径进行探讨,以此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合中,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六年级教学;传统文化;渗透路径 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其能够在各方面进行表现。在小学六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在所要教学的知识内容中,对传统文化的元素进行融入,以此对学生的文化意识进行积极培养。但是因为到目前为止,在小学六年级的语文教学中,还并没有很广泛的融合起传统文化,因此本文将会从结合故事、开阔课堂;多媒体展示、寓教于乐等方面来对中华传统文化内涵的融合进行阐述[1]。以此在进一步增强对学生的知识教学和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时,实现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实效性发展。 一、结合故事,开阔课堂 小学语文六年级教师在进行课文的讲解时,可以先对学生分享该篇课文所涉及到的故事背景和文化背景,之后再让学生们在课堂学习中,对其中蕴含的内涵和精神进行感悟。以《各具特色的民居》一课为例。中国历史悠久,有着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而这些不同的自然资源,就造成了各色各样文化和民居的形成。地方的不同和民族的不同,使得其民居和风俗也有着不同,自然的所衍生出来的民居文化也不尽相同。因而教师在此篇课文的讲解过程中,就需要先对不同民族的住房文化以及住房文化里的不同民族情感等进行讲解。其次教师需要以此为基础,将中国不同的民族民风、不同民族聚居地的气候条件等大致的介绍给学生。接着教师再以不同民族的气候、所处地理位置以及相关的历史因素等为结合点,对各具特色民居的形成进行深入讲授。而以这样的课程为着手点,对中国传统民居背后的故事进行讲解,就能够在民族气节、家国情怀和民风民俗等传统文化的渗透中,实现学生对课程知识和传统文化的实效性了解。 二、多媒体展示,寓教于乐 在小学六年级的语文课文中,有对许多的古诗词和文言文等进行涉及,而这些所涉及的诗词文言文,其实都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比如清代诗人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唐代诗人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国时期魏国文人曹植的《七步诗》等等。教师在对这些古典诗进行讲解时,完全可以利用多媒体,对与这些诗词相关的背景故事进行放映,或者可以对朗诵或者唱诵的诗词视频和音频等进行播放,以此加强学生对诗词古典文化中魅力的感受。 另外,教师也可以将小学教学中的范本定为央视经典咏流传节目,在此节目当中,可以看到许多的由经典诗词所作曲编曲演唱出来的作品,如《送元二使安西》。在二零零八年,央视经典咏流传节目就有一期将此首诗作曲编曲,最后在加入了新歌词的情况下,对其进行歌唱。在此首由诗词改编而成的歌曲中,所运用的是各种古典乐器加上钢琴等的器乐,其中更是包含着一架八百年历史的古琴。此首歌曲,无论是在歌词的改编还是器乐的融入中,都可称得上是毫无违和感。教师在利用多多媒体对相关的视频进行放映时,学生也通常能够对诗词里的情感寄托进行理解,更是能够在视频的观看、情感寄托的理解中,对诗词的印象和理解进行加深,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在对作者的情感表达进行掌握下,实现其对诗词寓意的理解[3]。而通过这种方法,学生们不仅能够对古典诗词文化有着更深的情感,从而能够从诗人的品格中,对自己进行启发和激励;还能够在对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树立时,对自身的鉴赏能力进行提升,更是能够在自己发散性思维的形成中,对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进行培养。从而能够在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中,为其以后的知识学习和感情基调的形成奠定基础。 三、通过社会实践,促进实际能力的加深 文化首先来自于生活,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祖先时代相传的精神财富。由此可以得知,传统文化是真实和丰富的。在其中,不仅能有经典的代表,更是包含着人们普通、实在的生活,人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一不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体现。因此,要想在小学语文六年级当中,对传统文化进行渗透,教师就需要在课堂讲解完之后,组织引领学生走出课堂,进入到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如,教师在讲解《学弈》时,就可以先对与此相关的知识进行讲授。在讲授完课程知识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后利用网络等技术和工具,对“弈”,也就是围棋相关的知识进行深层次的了解,在这样的了解当中,教师更是需要让学生通过对相关视频的观看和文献资料的查找等,对我国的围棋比赛、围棋强者等进行了解。之后教师还需要在学生对此知识的强化了解中,对学生进行对弈的训练培养。如此方能在学生强化的知识教学中,实现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提升。 另外,中国的传统节日是历史发展的结晶。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对传统节日中的相关文化进行思考[4]。例如教师在讲解《北京的春节》一课时,就可以先询问学生,春节有哪些习俗?然后教师可以利用此问题,引导学生对春节的习俗进行讨论,在这样的讨论中,学生就会明白,在春节人们通常会对对联进行张贴、会鸣放鞭炮、亲戚会围在一起吃饺子等等。之后,教师还可以以此为基础,让学生通过课外的练习,对其他的传统节日进行了解,如中秋节、端午节等等。如此不仅能够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够对传统文化进行良好的渗透,使得学生能够在更深层次的了解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时,为传统文化的发扬和传承提供基础保障。 结语: 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乃至世界的文化宝库,是最璀璨的文化瑰宝。在教学中要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就需要教师以小学生为起点,将传统文化的元素有效的融入到教学中,并通过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深度的融合起课本知识和传统文化。如此方能在学生对知识和传统文化进行良好学习和感悟时,实现其学习能力、感悟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田吉利.让传统文化融入于小学语文教学中[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20,(6):78. [2]黄筱玲.小学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探究[J].语文课内外,2020,(15):53. [3]林青.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J].神州,2020,(15):106. [4]吉莉.实现小学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有机融合的路径[J].神州,2020,(15):126.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de487a5fe4ffe4733687e21af45b307e971f9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