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智障儿童社会融入的研究与探索 摘要:在贯彻“全纳教育”的今天,特殊教育学校应遵循智障儿童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精心思考、实践,突出潜能开发和功能补偿,对不同程度的智障儿童进行社会适应能力的训练和研究,不断探索智障儿童自我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区生活适应能力培养的新路子。 关键词:智障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8.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691(2019)05-0039-01 怎样教育智障儿童学会生活并适应社会生活,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或接受服务的合格公民,最终融入社会,是从事特殊教育工作者和特殊教育学校关注的焦点。针对智障儿童个性差异进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课题研究,已显出重要的现实意义。我校课题组对智障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训练,已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并循序渐进地展开,对不同程度的智障儿童进行社会适应能力的训练和研究,不断探索智障儿童自我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区生活适应能力培养的新路子。 一、践行新课标,牢固树立目标,培养智障儿童社会适应能力 依据教育部《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年版)》文件要求,遵循智障儿童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关注过程、着眼发展、尊重差异、多元评价的原则,特殊教育学校应及时调整教学观念和突破教学模式,突出潜能开发和功能补偿,促进残疾学生全面发展,更好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 特殊教育学校应根据智障儿童的个体差异,社会适应能力的不同,设置合适的教学目标,确定学校教学内容,将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社区生活等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并将教学内容渗透到生活实践中,帮助智障儿童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社会的关系,提高智障儿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突破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满足个别化教育的需要,最大限度地开发其潜能,促进其个性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二、肯定加鼓励,逐步树立自信,让智障儿童懂得如何做事 重度智障儿童常常在生活中表现得无知和无能,因此受到歧视和冷落,产生心理自卑,常常以无所谓和失败的心理对待面前的任务。我们常常听到他们说“老师,我不懂。”“老师,我不会写字。”这些都是缺乏自信心的表现。面对智障儿童,教师和家长都应该设身处地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差异性,用爱心和耐心帮助他们克服自卑感,鼓励他们完成力所能及的小任务,从而让他们逐步树立自信心。 三、借链式塑造,通过反复操作,逐步培养智障儿童生活自理的良好习惯 链式塑造是一种行为强化技术,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在培养重度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方面,链式塑造是非常有效的,能够帮助智障儿童形成有目标的动力定型。智障儿童在生活中自理能力的链式塑造须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步骤进行,并不断在生活中按照作息习惯进行强化,通过每天的反复操作,把学得的生活规律整合成行为系统,从而培育出动力定型。 例如,我们在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中,把叠被子分成几步进行强化训练:(1)认识被子的里面和外面。(2)把被子里面朝上并铺平。(3)进行示范,强化智障儿童认识哪边长,哪边宽。(4)按照被子长的方向在被子中间按一道痕迹,将宽的两边向中间折叠并抚平。(5)再按照被子宽的方向在被子中间按一道痕迹,将长的两端向中间对齐。(6)再次沿着中间的缝隙对折,并整理好。(7)双手将被子放到床头。 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其自信心,有助于提高其生活能力,逐步提高其自信心,从而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四、以生活还原,突破教学模式,让智障儿童直接积累生活经验 在新课标教学理念的指引下,我们课题组还进行了多种教学方法的探索。教学活动形式根据本县区智障儿童的实际情况选定,以“游戏化”“生活化”教学为主线,低年级用讲故事、做游戏、学儿歌等方法引导智障儿童一边游戏一边动手操作,重在激发智障儿童实践的兴趣;中高年级以日常生活中具体的操作训练为主,重在培养智障儿童的生活能力,并力求使每节课的教学在活泼、互动的过程中进行,让智障儿童在生活实践中加强自身体验,使日常教学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协调起来,促进智障儿童动脑、动手操作。 例如,一节生活适应课中,我们将教学内容进行实际生活还原,以“放学了,我们还需要在教室里做什么?”的问题链来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并通过一步一步地操作进行演练,在特定的现实情境下,让智障儿童摆放好桌椅,关闭一体机,切断电源,关好门窗。面对现实事物,通过操作强化智障儿童在出门前需要做哪些事的记忆。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充分调动了智障儿童动脑动手的积极性,实现认知与实践诸多方面的有机结合,使智障儿童在学会做事、学会与人协作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五、个别化教育,尊重个体差异,使智障儿童的生活能力不断提高 智障儿童的个体差异很大,可以说每一个智障儿童就是一个类型。有的能听不会说,有的几乎没有一点理解能力,有的容易兴奋且多动,有的极其安静且自闭,有的自娱自乐仿佛处在另一个世界,有的好吃懒惰又被动等。个别化教育就是要因材施教,进而认真分析每个智障儿童身体上、心理上、行为上、认知上的缺陷,依据个性差异,正确把握分寸,进行分层教学,鼓励他们完成力所能及的学习锻炼任务,同时在每一步操作中教师都要进行具体的示范,使其逐步明了目标任务,了解自己需要做什么,怎么进行每一步操作,给予多种方式的肯定,通过小步骤、多循环的方式带给智障儿童愉快的情感体验,从而不断提高其生活能力。 六、家校齐努力,争取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加快智障儿童融入社会的步伐 在智障儿童的家庭教育中,父母经济条件好的多是包办和溺爱,父母经济条件差的多为生计奔波无暇顾及孩子的发展教育,把孩子都交给了学校,能每周按时接送已是最大支持。但是,在智障儿童的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中,父母的教育和支持对智障儿童是极为重要的,他们需要家长的关爱和支持――这种关爱不是溺爱,这种支持不是生活中的不管不问,大包大揽。可以肯定地说,家庭是培养智障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主要场所,没有了这个特定的环境,没有了父母的关爱和鼓励,教育培养只完成了一半。首先,教师应给予智障儿童家长理解和指导,为家长指明孩子的发展方向,使其认识到家庭教育对智障儿童适应社会生活的重要性。其次,教师要教给家长一些智障儿童辅助训练的方法,让家长鼓励孩子在家里实践学校习得的生活技能,促进他们感知、协调能力的发展。最后,通过生活能力训练,使智障儿童的缺陷得到补偿,与人相处的能力得到提高,能够更好地与人交往,为将来融入社会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刘全礼.实用培智学校教学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76a66960266f5335a8102d276a20029bc64633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