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 庖丁解牛 游褒禅山记翻译

时间:2023-02-17 16:06:25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拓展模块文言文翻译

季氏将伐颛臾

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准备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孔子说:“求!恐怕该责备你吧?那颛臾,从前先王让它做祭祀蒙山的主祭,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这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冉有说:“季孙氏要攻打它,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孔子说:“求!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自己的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这样做则不担任那职位。”盲人走路不稳,辅助者不去扶持,跌倒了不去搀扶,那何必要用那个辅导者呢?而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和玉器毁坏在匣子里,这是谁的过错呢?”

冉有说:“如果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季孙氏的封地费,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祸患。”孔子说:“求!君子厌恶那种不说出自己意愿而给它编造托词的态度。我听说诸侯大夫一类人,不怕东西少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贫困而怕不安定。财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没有贫穷;上下和睦,就不必担心人少;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依照这个道理,远方之人不降服,就施行文教和德政来招徕他们;来了之后,就使他们生活安定。如今由和求两人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顺,却不能使他们前来,国家四分五裂而不能保持它的稳定,反而策动在境内动用武力。我担心季孙氏的忧患不在颛臾,而在鲁国宫廷内部。



庖丁解牛

庖丁替文惠君宰牛,手所触着的地方,脚所踏着的地方,膝所顶着的地方,都刷刷刷地响着,进刀时也发出哗哗的声音,没有不合于音乐的动作,既合于桑林舞曲的节奏,又适于经首乐章的韵章。

文惠君说:“啊,好极了!你的技术怎么能达到这种程度呢?”

庖丁放下刀回答说:“我所喜好的是道,已经超过技术领域了。我开始宰牛的时候,所见到的没有不是整头牛。三年之后,我就不曾再见到整头牛了。到了现在,我是用心神来领会而不是用眼睛去观看,感官知觉停止而意念还是要行进。我依照着(牛身体的)自然的结构,劈开筋肉的间隙,插入骨节的空隙,顺着牛的自然结构去用刀,即便是经络相连的地方都没有一点妨碍,何况大骨头呢?好的橱子一年换一把刀,他们是用刀去割筋肉;一般的厨子一个月换一把刀,他们是用刀去砍骨头。现在,我这把刀已经用了十九年了,所解的有几千头牛了,可是刀口还是如同刚刚从磨石上磨出来一样锋利,牛的骨节是有间隙的,而刀刃却是没有厚度的,把没有厚度的刀刃插入有间隙的骨节,自然是游刃恢恢而宽阔有余了。所以,我这把刀用了十九年还是像刚磨出来一样。即使这样,课时每当遇到筋骨盘结的地方,我知道难以下手,就小心谨慎,眼神因此专注,行动因此缓慢。动刀的


幅度很微小,(一下子)牛哗啦啦解体了,如同泥土散落在地上。这时,我提刀站立,环顾四方,觉得心满意足,把刀子揩干净,收藏起来。

文惠君说:“好啊!我听了厨师一席话,懂得养生之道了。

游褒禅山记

褒禅山也叫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开始在山麓筑屋定居,死后葬在这里。因为这个缘故,从那以后人民称这座山为“褒禅”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的弟子在慧褒墓旁盖的屋舍。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民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而这样称呼它。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块石碑倒在路旁,那上面的碑文已经模糊不清,只有从它残存的字还可以辨认出“花山”的名称。现在把“华”念作“华实”的“华”,原来是读音读错了。

华山洞下边平坦空旷,有泉水从旁边涌出,题字记游的人很多,这是人们所说的“前洞”。顺山而上走五六里,有个洞穴幽暗深远,走进洞穴十分寒冷,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览的人也不能走到尽头,人们叫它“后洞”。我和同游的四个人拿着火把走进去。进洞越深,前进越困难,然而见到的景象也越奇特。有松气懈怠想要退出的伙伴说:“如果不出去,火把将要烧完。”于是跟他们一起退出洞来。大约我走到的地方,比起那些喜欢游览的人来说,还不到十分之一,然而看那左右的洞壁,来到这里题字记游的已经少了。大概洞更深,那么到达那里的人就更少了。正当决定从洞中退出的时候,我的体力还足够继续前进,火把也还足够继续照明。我们已经出洞了,便有人责怪那要求退出来的人,我也后悔自己随从他们,以至不能尽力那游览的乐趣。

对于这种情况,我有感慨了。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的时候,往往有心得,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非常深入而且无处不在。地方平坦并且路程近到达的人就多;地势险峻并且路程远,到达的人就少。但世界上的奇妙雄伟、珍贵奇特、不同寻常的景象,往往在那险阻偏僻的菲方,因而人们很少到达那里。所以,不是有志向的人是不能到达的。有了志向,也不随从别人而中止,然而力量不足,也不能到达,有了志向和力量,而且又不随从别人而松懈,到了那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外力来辅助他,也不能到达。但是力量足够到达那里,结果却没有到达,在别人看来是可以嘲笑的,在自己看来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努力却不能到达的人,就可以没有悔恨了,难道谁还会讥笑他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心得。

我对于那倒在地上的石碑,又因此叹息那古代书籍的失传,后代人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的事情,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今天治学的人不可不深入地思考、谨慎地选取的缘故了。

同游的四个人: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人王某记。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f64dbee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c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