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乐学之舟,达会学彼岸 文言文是高中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学生最头痛的一个内容。究竟怎样教学,学生才会对文言文感兴趣,才会把文言文的教学落到实处呢?笔者认为教师必须切实加强文言文教学中对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要着眼于学法指导。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循序积累文言知识,总结汉字的演变规律,正确辨析文言词句,迅速提高学习效益,从而达到“乐学会用”的目的,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会学”。 一、巧设诵读 培养语感 要学好文言文,方法多种多样,而最基本方法是诵读。文言文课文一般篇幅短小,有其特有气势和神采,且具有比较强的节奏感,特别适合于朗读。“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朗读得好,文意、文情、文势、文序、文趣,都可在铿锵的朗读声中体现出来,“激昂之处还他个激昂,委婉之处还他个委婉”。所以,科学地指导诵读,是学生有效学好文言文的“钥匙”。掌握了这把“钥匙”,才能练就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基本功。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不读就难以理解出其中的意思,更品尝不出其中的韵味。而要真正读好就必须把握三个要领。现以《师说》中句子为例阐述如下: 1、读准字音,按现代汉语字典标音来读。特别要注意异读字:如①、“或师焉,或不焉(读fǒu)”句中“不”字,不能读bù;②、“句读(dòu)之不知”句中“读”字,不能读dú. 2、读清句读,就是要注意句的停顿,把握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现代汉语中某些双音词,在古汉语中,它是两个单音词,应分开来读,属于古今异义。例如:小学而大遗(“小学”是由“小”和“学”组成“小的方面学习”)。 3、读出语感,就是要读出文章的感情、气势、节奏感,使语气与思想内容相适应。语感对表现文章的中心,体现作者的感情,又起了深化升华的作用。不同句式要读出不同感情。例如:肯定句——点明观点,坚定有力。“古之学者必有师。”判断句——点出老师的作用。“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可见,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 二、恰当引导 激发兴趣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从现编中学语文教材看,文言文篇目的数量随着年级的增高而越来越多,字词句知识越来越丰富,篇章结构也不断复杂。内容与白话文也有较大差异,学生学习时有较大困难,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这样,教师必须恰当引导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鱼我所欲也》一文中“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者得我而为之”。这组句子结构基本相同,如果不把“向为”的“为”的宾语和“不受”的宾语弄清楚,全句的意思就难以理解。因此,老师必须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词省略的宾语各是什么:“为”是介词,与上文“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中的“礼义”组成介宾结构;“不受”的“受”是及物动词,与“万钟”组成动宾结构。这样,第一句理解为“向为(礼义)身死而不受(万钟)”。“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句中“为”是动词“做”的意思,“之”是代词,指“不顾礼义的事”。这个分句理解了,其他两个分句就容易理解了。 又如,讲授《扬州慢》时,对“二十四桥”的解释,与《故都的秋》释“二十四桥”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学生了解到:传说扬州城里原有二十四座桥,一说“二十四桥”即扬州吴家砖桥,因古时有二十四位美人吹箫于桥上而得名。这里体现出《扬州慢》的造情艺术,作者大胆的“化”用前人诗句,以扬州昔日的繁华反衬今日扬州的残破。 这样,通过老师恰当引导,把文言文相关内容与现代文相结合,学生学习文言文就学得灵活、有趣。 三、善于思考 提高能力 教学文言文,应和现代文教学一样,除了引导学生自己阅读、思考外,还应引导学生与同学、老师展开讨论,从而使学生真正理解,并激起阅读的兴趣。教学时,教师要求学生要专心致志,做到眼到、手到、脑到,边读边想,从中发现问题,有了问题,才能在思考的基础上和同学们共同讨论,议而后生发。孔子说“学而不思则惘”,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可有的教师逐字逐句的串讲,一字不漏,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很彻底,实际上出于灌注式的教学,可以说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反而很不彻底的。只有教师指导学生自读、自思,学生才能以己之力,进入文章所反映的历史生活中去。为此,教师要提出思考题,让学生讨论、回答。思考讨论题可以兼及内容和语言两方面。在文言文教学中,争论的问题可能比现代文多,教师要允许学生各抒己见,让学生不受拘束的发表见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例如:在教学庄子《逍遥游》中,学生通过熟读背诵的基础上思考:到底是庄子变成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庄子呢?“逍遥”是无拘无束,绝对自由,那么,从全文来看,作者怎样才能达到“无拘无束,绝对自由”,我们能否做到”逍遥游”?又如,《六国论》这篇课文,本文属于政论文,论证周密,但有些说理似乎欠妥当,大家能找出来并简要分析吗?这些会不会影响中心论点的成立?为什么? 由此可见,思考、讨论也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读得越多、议得就越深入,学生也就能更多地了解和鉴赏丰富的古文化宝藏,从而扩大知识领域,提高民族自豪感。 四、举一反三 解决疑难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的教要让学生感受到汉语的历史演变,进而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从古至今,汉语书面语已经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构成古代书面语言的文言文和今天的书面语相比较,在用字、构词、造句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为了使学生能阅读文言文,就要做相應的阅读训练,从训练中,学生初步了解到文言文的特点,培养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特别是训练阅读文言文的语感,让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作为教师要能切实帮助学生解决疑难。教授文言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现代汉语的实词来理解文言实词。教师要为学生搭起古今知识联系的桥梁,使学生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如《六国论》有一句“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句中“举”字,学生在现代汉语中经常使用,但一时无法理解。碰到这种情况,教师可以举出几个常用词语“举世闻名”“举国欢腾”等来加以启发,用已知启发未知,学生容易理解。又如《陈情表》中“生孩六月,慈父见背”的“背”,教师可举出现代汉语中的“见教”“见谅”等来加以引导,学生就能理解它的意思了。这样,通过举一反三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从而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高中文言教学是一个值得研究值得重视的问题。教学有法而无定法, 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上只是笔者个人的点滴做法和想法,赘述于此,以就教于方家。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0b0acd0ba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e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