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是人学 大学里理科学生瞧不起文科学生,外国语文系学生瞧不起中国文学系学生,中国文学系学生瞧不起哲学系学生,哲学系学生瞧不起社会学系学生,社会学系学生瞧不起教育系学生,教育系学生没有谁可以给他们瞧不起了,只能瞧不起本系的先生。这是钱钟书先生《围城》中的一段。在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庆祝北大教育学科恢复30周年的学术研讨会上,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孙霄兵先生发言伊始,便念了《围城》中的这段话,引起了会场一阵笑声。这笑声,不知是因为钱钟书小说的幽默、诙谐,还是因为在场的教育学者们从中品味到了尴尬、苦涩而自嘲。孙霄兵先生显然意不在噱头,而是由此导出了教育学与其他社会学科的关系问题。他认为,在教育功能日益见重的当今社会,教育学要发挥其作用,就要站在人的立场、站在人的全面发展的立场,带动所有的社会学科,去研究教育现象和问题,从而才能走到社会科学的学术前沿。 孙先生的发言让我思忖了好一阵子。笔者只亲耳听到过某些政府官员对教育研究的嘲讽,听到过某大学校长对教育学科的鄙夷,也听到过一些重要学科大牌教授对教育学者的不屑,倒还真没有听到过政府官员、大学校长、学术大腕这样抬举教育研究和教育学科,甚至也没有听到过教育研究者这样看待所从事的事业、这样对未来充满信心。细细思量,那些瞧不起教育学科、教育研究、教育学者的人,大概并不完全是钱钟书笔下20世纪30年代大学校园中文人相轻的文化心态,可能是由于他们觉得教育学还不科学,教育学者搞出来的东西不管用;也可能是由于他们觉得不搞教育学照样能论教育、治教育,他们比教育学者更懂教育实际。这正是中国教育学科或者说中国教育的悲哀所在。其实,他们忽视了一个根本性的前提,教育学是成人之学,并不是用科学就可以解释的,也不是凭经验就可以洞彻的。 200多年前,德国大哲学家康德就指出:教育在造就人。他最早在大学开设了教育学讲座,出版了《论教育》。康德的最后一部著作《实用人类学》,有学者认为是康德教育学的第二核心。显而易见,康德是从人的本质意义上去阐释教育价值的。遗憾的是,在教育学不断被科学化的过程中,越来越失去了对人的观照。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有一句话:教育这首先是人学!可以说就是对教育学目中无人的批判。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670742e00d8ce2f0066f5335a8102d277a26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