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3课 古诗词三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部编版 (3)

时间:2023-01-02 23:14:17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预案

一、教学目标:

1、结合预习单指导书写生字,明晰诗歌重点词及诗句大意。 2、揣摩推敲“翻墨”“跳珠”“乱”,感受用字的精妙,体会古诗言简意丰的美感,积累相关诗句,对比“忽吹散”和“水如天”的节奏变换,在此基础上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美感。 3、联系生活,创设情境,体悟“诗中有画”(有声有色 有动有静)的特点,学习“巧用比,动静结合”的表达技巧,迁移写作。 4、初探诗歌背后隐藏着的豁达心境。 二、重点:目标23 三、难点:目标23 四、教学流程 课前谈话:互黑

现在流行“互黑”,就是调侃对方的短处。古时候就有这么一对兄妹喜欢互黑。据说两人长得都不咋的,哥哥大胡子,长马脸,妹妹额头凸,眼窝深。(点:来自大米手机,大宋通信公司提供的9G移动数据业务。

这两人反应快吧?同学们又经过了900多年的进化,肯定比他们还机灵呢。好好表现哦。 你们一定猜到了,这哥哥就是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化圈全能战士——苏轼。他诗、词、书、画样样俱佳。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这位潇洒的诗人,共赏一场不期而至的雨。 一、指导写字朗读

1、读诗题:这题目挺长,你会读吗?(停顿正确,自信满满,真不错!

六月二十七日点明时间,农历六月的西湖,望湖楼点明———地点,醉是??(预设:微醉的状态,果然是有酒相伴,好诗入怀来啊;陶醉,诗人为什么而陶醉,我们一路学一路品。 2、交流预习单A指名读(两位)节奏分明,声音响亮,棒!光凭自学就读得很有诗味儿,不简单。

3交流预习单怎样才能写美观?把你的心得跟大家分享分享。(渗透:半包围结构的字,一撇注意避让,四点间隔均匀而紧凑,平捺像船底)

交流“遮”字含义及“未遮山”的意思。一星题轻松过关! 4、交流预习单:再看三星题。

经过多种途径的探索,你肯定已经解决了不少问号。 在此基础上说说诗中描写了怎样的画面?指名一人。调侃自学功能这么强大,妈妈再也不用担心你的学习。 还有哪些未解决的问题?小组内交流,靠交流还解决不了的问题请一位代表整理发言。总结梳理疑问,在黑板上即时书写关键词或标注问号。 二、涵咏“醉”,诗中有画悟写法 A体味“黑云翻墨”“白雨跳珠”,领会因比喻而生的动感美

交流预学单④这是一场怎样的雨?诗中的哪个字让你有这样的感觉?

小组交流,选取组内关注度最高的一点进行深入的讨论。记录员负责整理要点,组内推选一位作总结发言,其它同学可作补充。

1 关联问题:这是一场下得很大的雨。(翻、跳、乱)


“黑云翻墨”————评价(一个“翻”字就读出了这么多,你们组的同学不简单!)关于这个字,还有哪位同学有补充?我们似乎都能听到滚滚而来的雷声了 有种黑云压顶的感觉)这个“翻”字使比喻更有动感,你肯定也见过暴雨来袭前的乌云,你会选用什么比喻来形容呢?带着你的体会读,让我们看见那急剧翻涌的乌云。

“白雨跳珠”———— 评价(你是个独具慧眼的鉴赏家 )不是绵绵的雨丝而是大粒大粒的雨珠,不是轻轻地洒而是噼里啪啦地跳,足见雨之大。这宣泄而下的雨还会跳到哪里?(雨打荷叶,雨跳柳丝,雨敲平湖)真是惊了鸥鹭,醉了荷塘,好一幅热闹的雨袭西湖图。象着画面,你的声音自然就会有感染力再读这句

云翻雨跳(板书),一个“翻”,一个“跳”字让静止的泼墨山水画流动起来了,巧用

比喻原来有这样的妙处。

其实像这样的诗句还有很多,一起读读。

生动贴切的比喻令诗句熠熠生辉,让人回味无穷。巧用比喻(板书)其实,我更喜欢你们刚才的表达,更有个性,更有想象力。

2 关联问题:这是一场下得很急的雨。(未遮山,乱,忽) “未遮山”“乱入船”————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眨眼功夫,急匆匆那边乌云刚登场,闹嚷嚷这边暴雨狂泻下,真有雷霆万钧之势。我选一组来齐读,读出气势。 “乱”——评价:你真是苏轼的知音哪,看出了他用词的精妙! 方案1这雨怎么不规规矩矩地“齐”入船呢?它等不及啊,它耐不住啊,就这样乱遭遭地打到船上,蹦啊跳啊,这齐整有齐整的美,杂乱也有杂乱的——(美),怎一个乱字了得! 方案2我们就来推敲推敲这个“乱”字,我看改成“齐”也不错,多有气势?讨论。你说得有理有据,我心服口服

小结:一个“乱”字让我们看到了雨的急和猛。

B体味“忽吹散”“水如天”,感受动静结合的变化美 3 关联问题:这是一场变幻莫测的雨(“忽吹散”“水如天”

过渡:这场雨来得急也去得———(急),你从哪个字看出来?(忽)板书:风急

引导:刚才还乌云密布,大雨倾盆,现在呢?引导:雨后的西湖如天一样广阔,如天一样澄净,如天一样明亮。板书:水美(配乐画面) 看完说感受。 这句你想怎样读?

4、师生合作配乐朗读

让我们再次回味这场不期而至的雨。

三、感应“醉”,沉醉山水天地宽

写这首诗时,37岁的苏轼因自己的治国主张与王安石不合,因此处处遭受冷眼和排挤,无奈之下自己请求外调到杭州,来西湖饮酒赏景,忽遇骤雨,不过风雨过后“水如天”的开阔让诗人顿感神清气爽,说到这里,你觉得这还是一场怎样的雨?(这是一场浇灭忧愁,送来快意的雨)(你这话让苏轼听到,他肯定要邀你同饮一杯,因为美景常有,知音难求啊!

读到这里,我们不禁为苏轼豁达的情怀而醉。让我们再次吟起这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四、畅写“醉”,迁移写作显个性。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811de847d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