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夜

时间:2022-04-06 17:00:18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静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学生体会联想和想象的表现作用,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学习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及修辞方法;学习朗读,培养对诗歌的爱好。

2.情感目标: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体会诗人所饱含对光明、理想、祖国的情感,陶冶自已的情操,进而、达到纯熟的境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使学生体会诗所饱含对光明、理想、祖国的情感 2、使学生理解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修辞手法

难点:使学生体会联想和想象的表现作用,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一、 导入新课

1、请一位同学有节奏、有感情的背诵李白的《静夜思》

问:诗人看见了什么?(月光)诗人由月光联想到什么?(白霜、故乡) 李白思的是什么?(故乡、亲人);郭沫若的《静夜》与李白的《静夜思》都表达了一种在静谧的夜晚中的感情流露,那郭沫若的诗又表达了怎么样的情怀呢?请大家打开书,齐读课题。 2、了解作者,参看注解1 二、读出音韵美

1、师范读,学生评论哪里读得好,为什么好?

2、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好节奏,读好语气。(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 3、一生读。师生评点。

4、全班有感情齐读课文,读出韵味。 三、想象画面美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反复朗读,同学们的眼前是否展现了很多画面?因为一首诗就像是一幅画。

1、在诗句中你们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用自己的话来描述画面)

月光朦胧,笼罩着松林大地,团团的白云遮掩着月亮和星星。给人的感觉是朦胧、恬静的美。 2、第二节写了哪些景物?

——天河,海雾,鲛人,流珠 (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这个画面)

第二节是诗人的想像,团团白云似海雾般让天宇朦胧,正是这种迷离的景象,触动了诗人的情感,于是想到了“鲛人泣珠”。

3、第二节的天河何处起什么作用?与第一节有关联吗?

——承上启下,引发联想。因月、星自然联想到天河,又因白云团团而不见天河,故而引出了天河何处的发问。上下过渡非常自然,联系也非常紧密。 四、品析: 1、你喜欢哪一句? 预设:月光淡淡 白云团团,

——叠词用得美。

描绘出朦胧柔和的夜景,显得虚幻空灵,引出下节海雾模糊的天宇。

漏出了几点疏星

——动词用得妙。

疏星点点,点缀在团团白云之间,显出隐隐约约的神秘感。


天河何处?

——问句用得巧。

由眼前之景引向天空,起过渡作用。



作者为什么着一字?用得好吗?

——用得好。因白云茫茫如海,即为云海;在月光下的云海朦胧不清,如雾一般,故为海雾。诗人再由产生了联想,引出海中的神话故事。

怕会有鲛人在岸, 对月流珠?

——引用神话故事,凄美的场面,引人思索,鲛人为何流珠?

2、看注释,理解最后两句。先由学生讲,然后老师进一步补充。

(补充:鲛人,亦作蛟人神话传说中的美人鱼。张华的《博物志》中还说:鲛人从水出,寓人家积日,卖绡将去,从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满盘,以与主人。传说中鲛人所织的绡叫鲛绡《述异志》南海出鲛绡纱,泉室(指鲛人)潜织,一名龙纱, 其价百余金,以为服,入水不濡。

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呢?

——这个神话传说中,最美的、最神奇的就是眼能泣珠,故作者既想象出鲛人,自然就会联想到她的神奇本领。可这到底表达一种什么感情呢?在学生讨论基础上归纳。(投影背景介绍) 2、让学生填补留白处。

是怀恋亲人,期待着即将来到的甜美的团聚;是思恋家园,期待着它们走出愁雾早见清朗;是孤独、无望,期盼美好自由温柔的人间。 四、体会情感美

1、范读,领悟旋律,出示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1921年,当时五四运动高潮已过,中国处于黑暗之中。国家前途茫茫,让许多爱国人士痛心忧伤。诗人虽远在日本留学,依然时刻牵挂海那边遥远的祖国。

联系当时的背景,和诗人的处境,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作者既有对现实的失望,也有对祖国、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在这月华满天的时刻,诗人虽然写的是鲛人在对月流珠,其实是诗人自己在对月流泪。诗人此时的哀伤、无奈、惆怅,化作了粒粒泪珠,以此来抒发自己的悲伤、思念之情。作者写鲛人,目的是写自己的情感,但通过这样的联想和想像,既含蓄,又有优美。

可概括为:一个凄美的故事,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失望,对祖国、家乡、亲人的思恋之情。

五、小结: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的确,诗歌能陶冶我们的情操,启迪我们的智慧,净化我们的灵魂。同学们让我们在诗歌的广阔天空中,展开双翅,任意翱翔,去追求人生那”真、善、美”的理想境界!

六、拓展:阅读郭沫若的《夕暮》,回答下列问题。

夕暮 郭沫若

一群白色的绵羊 团团睡在天上 四周苍老的荒山 好像瘦狮一样 仰头望着天 我替羊儿危险 牧羊的人呦 你为什么不见


《夕暮》是一首写山野黄昏景短诗。诗中用比喻的手法,编织了个童话故事般的情景,表现了诗人丰富的想像和

善良美好的童心。

根据郭沫若当时的背景。我说:中国当时在百废待兴之时,国情万分危机,工业、农业、交通、政府的能力都非常差。诗人用象征的手法,以“熟睡的白羊”喻冥顽不灵的旧社会下的中国。以“瘦狮”喻对中国这块“肥肉”望眼欲穿的其他国家、军阀。为何说是“苍老的荒山”呢?这绝妙的写出了欲入侵中国的、占有这块“肥肉”的其他国家、军阀的伪装、蠢蠢欲动、不易察觉、看似相安无事、以及其坚不可摧。

为什麽“我”替“羊儿”危险?因为郭沫若是一个爱国如爱命的中国人,但手中无权,只好空替“羊儿”危险——无可奈何的为旧社会下的中国捏一把汗。“牧羊人”自然是手握重权,能决定中国命运的统治者。

全诗看似闲笔写景抒情,但已用象征的手法,将自己的志向、忧虑、中国的前途、危险写得淋漓尽至!也许是诗人当时的处境所迫,不能明说罢!



1.作者在这首诗里,是看到了什么而联想到什么,最后才联想到“牧羊的人”的? 2、表现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七、 作业:收集信息,拓展学习

让学生课外收集郭沫若的诗集,如《女神》《星空》等;阅读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体会现代作品中写月光、月影、月色的妙笔。

板书:

月光 海雾

松林 写实 想象 天河 表达诗人忧国思乡之情 白云 鲛人 疏星





《静夜》赏析

《静夜》在写法上有美、雅、奇三个特点

音韵美。这首诗不长,仅82节,节奏匀称。第一节诗13行,24行分别押韵,韵脚间隔回环,诗句错落有致。诗的12行及34行两两对应,句式整齐,旋律基本相同,有一种齐整的美。第二节124行押韵,句式结构与第一节相反,具有一种音乐的流动荚。全诗语言优美流畅,充满了幻想色彩。 环境雅。第一节诗写景。淡淡的月光,笼罩着翠绿的松林,还有旁近的村庄。月色白而淡,是一种朦胧的美;松林绿而浓,有一种苍劲之美。夜空明净,月朗星稀,抬头还可依稀瞧见团团白云,更有几点星星点缀天幕,似从白云缝隙漏出……而这种的氛围,是一种俗心难成的无言的教化。

想像奇。诗人面对缥缈的星空,浮想连翩。晴夜高穹,银河该在何处?站在村边松林远远望去,只见一片白色迷蒙,如烟、似雾,虚幻空灵。而银河岸边,只怕有一位鲛人对月伤心,泣泪而成珠。写作本诗时,已是五四运动退潮后的低沉时期,思想上的苦闷与矛盾,内心中的痛苦和煎熬,让诗人怎能不鲛人泣珠、杜鹃啼血!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c43c5ccbb4cf7ec4afed07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