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经济对大学生择业观影响度的分析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网红经济对大学生择业观影响度的分析 摘要:随着社交网络和移动支付手段不断创新发展,作为网络社交主体的大学生群体开始接触网红现象,部分大学生出于猎奇心理、眼球效应、经济考虑等因素甚至直接成为了网红,网红经济在大学生群体中逐渐兴起,并呈现出越来越强劲的发展态势。大学生受网红影响不可估量,其中包含正确或错误的择业观,对大学生的择业观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应当树立榜样进行正确择业观的疏导,引领大学生形成积极正确的择业观。 关键词:网红经济;大学生;择业观 一、绪论 近年来,随着网络社交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可以在网络空间得到“上镜”的机会,也因此造就了一大批“网红”。这是多元的时代使然,并非人力可以扭转。网红经济是以年轻貌美的时尚达人为形象代表,以红人的品味和眼光为主导,进行选款和视觉推广,在社交媒体上聚集人气,依托庞大的粉丝群体进行定向营销,从而将粉丝转化为购买力的一个过程。网红经济对关注网红的大学生消费影响在不断加深,特别是在服装和化妆品方面。 二、网红经济下大学生的就业观的转变及影响 1.大学生网红经济的典型模式 网红经济经历了文字写手的1.0时代、自黑博眼球的2.0时代,已经进入了自媒体变现的3.0时代。常见的大学生参与的网红经济模式主要有两种。 (1)打赏模式:主要有服务和奖励类的等变现方式,特点是网红不需要依靠平台就可以将自己的特点和内容进行变现,这样实现了用户从网上支付和消费习惯中受益。直播类平台将粉丝的打赏按照一定比例由网络和个人分成。目前主流的服务是实现玩游戏直播打赏,此类得益于美女类网红以及普通类的游戏直播,实现网红变现模式的关键在于自己吸引多少粉丝量,博取关注,获得打赏,单纯的依靠粉丝打赏的模式非常考验网红的“吸粉”能力,多数人不能维持一个持续稳定的状态,观众也很容易形成审美、阅读疲劳,需要网红进行“创新”。 (2)网红电商:目前这种模式也是网红经济的主流模式之一。其特点是能将关注度转化为购买力,同时促进实体经济,回归商品销售。但如何引导粉丝到电商平台,真正让消费者购买货物或服务,便是网红团队首要解决的问题。在网红电商模式中,罗辑思维便是最为典型的代表网红。2016年某团队仅在微信公众号所实现的商品交易就达到上亿元人民币。该团队的微信公众号每日都会推送60秒的音频,并且引导关注着回复关键字,获取链接内容,而该内容中便附带着商品,引导用户去购买。相比其他电商,该团队则主要推销书籍,所引导的内容极度精致,始终保持着新鲜感。 2.网红经济下大学生就业心理和心态的变化及影响 网红经济下大学生择业过程中经常出现一定的心理变化,常见的心理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众心理:缺乏主见、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的心理。在看到网络上的大部分人都因为成为了网红获得收益后,认为自己也肯定能红起来。 (2)焦虑心理: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使就业问题给大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而且这种压力在各年级学生都存在。加上有些同学已经得益于网红经济,得到了收入。大学生个人前途与就业已成为心理压力中最大的因素,而且压力有随着年级增高而上升的趋势。 (3)自卑心理:自卑心理是一种轻视或低估自己能力的一种心理倾向,表现为缺乏自信,缺乏勇气,总认为自己不如别人,不敢竞争。尤其是在网络上看到网红的自身条件,会让人感到自备,有些可能会导致低就心理:在应聘时,没有信心和勇气面对用人单位,不敢对自己“明码标价”,一心只想找个愿意与自己签合同的单位,甚至对于单位开出的不平等协议也闭着眼睛签约。 (4)自负心理:自我评价过高的心理倾向,看到有些网红资质并不是过高,却也有许多粉丝,认为自己比他们厉害,不能正确认识自我。 (5)攀比心理:有些大学生在选择就业单位时,就持有一种攀比的心理。他们往往以自己身边同学寻找的就业单位作比较来定位自己的择业标准,而忽视自我特点。 (6)嫉妒心理:在求职过程中对他人的成就、特长或优越的地位既羡慕又敌视的情感。别人成功了便心生嫉妒,讽刺挖苦以发泄自己的愤怒。可能在网红经济下,未对网红有完全的认识,从网络营销表面看,对网红产生了嫉妒心理。 三、对于大学生择业观的指导建议 1.努力提高大学生自身心理调节 能力在就业和择业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轻视和不公平的现象,从而带来自卑和挫败感,大学生要懂得如何放平心态,如何面对困难,深层次地思考自己对未来的选择和发展,不能停留在原地,不能自怨自艾。在困难面前,大学生应主动出击,通过了解就业形势,认知社会,发掘自身潜力,深入了解并分析,寻找真正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在遇到现实情况与自身情况不符或者出现落差时,应积极面对,克服自卑和自负的情绪,做好自身心理调节。大学生在求职过程的各个阶段,都要学会合理调节负面情绪,遇到挫折和困难,积极面对,正确认识问题,努力提高自身的心理调节能力。 2.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 由于高校每年应届毕业生人数不断上升,大学教育也从原来的少数人的教育变成了多数人的教育。针对这种现状,大学生要正确认识自己,找准自己的就业目标,降低就业的期望值。过去大学教育稀缺,大学生毕业大部分去了大城市、大企业。如今需要改变这一传统观念,政府也需要重视大学生非正规就业,并将其加入高等教育未来发展规划中,在面对待业、失业等情况下,大学生要用良好的心态看待,积极就业。此外,大学对大学生的培养还要注重加强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理念,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挖掘大学生的创业潜力。 3.完善就业服务体系,让学生了解自己,找准定位 在就业指导课程中,教师应当了解就业指导对大学生的作用并引导学生正确了解和评价自身。求职的过程不会一帆风顺,教师要引导学生勇敢面对挫折,要有克服一切困难的决心和勇气,正确认识挫折与挫折带来的负面情绪,让学生学会积极向上乐观豁达,传授在遇到挫折时如何有效缓解压力的方法,引导学生了解自身,找准定位。要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就业服务,提升就业服务的质量,加快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速度,加宽就业工作面,让信息及时准确,使学生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各个公司的情况以及具体要求,避免学生盲目就业。 4.应对社会发展需要,加强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 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完善,以及国有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40e9f3b47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6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