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龙文总校——做教育 做良心 联系电话:5333700 Long Wen Education 刻舟求剑 〖作者作品〗 本文选自《吕氏春秋·察今》卷一五。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召集门下宾客共同编写的一部杂家代表著作,成于秦统一天下之前。全书共26卷,编排自成体系,分八览、六论、十二纪,共160篇。本书兼采各家之说,以儒、道思想为主,兼及名、法、墨、农及阴阳诸家言论,思想内容比较广博,涉及材料也比较丰富,保存了先秦各家的许多资料,还有不少古史旧闻、古人遗语、古籍佚文,以及天文、医农、音律等知识。 吕不韦(?-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人,原为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的大商人。故里在城南大吕街,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所以积累起千金的家产。他以“奇货可居”闻名于世,曾因助秦公子子楚登上王位成为秦庄襄王,被任为秦国相,封文信侯。秦始皇嬴政即位时,尊吕不韦为仲父,继任相国,专断朝政。嬴政亲政后,吕不韦被免职,流放四川,于途中忧惧自杀。 〖学习引导〗 本文通过写楚人刻舟求剑的事例,说明了活动着的事物与相对静止的事物是不同的,人们处理事情要从不断发展、变化了的实际情况出发,决不能墨守成规,静止地片面地观察和处理问题。文中的楚人刻舟而求不到剑,是因为他不了解事物的变化(“舟已行”),只是静止地用老眼光看待活动着的事物。 学习时要深入思考其中包含的深刻哲理。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①,曰:“是吾剑之所从坠②。”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③。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④? 〖译文〗 有个乘船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落入江中。他急忙在那艘剑掉下去船沿上刻下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他从雕刻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船已经行驶了,但是剑却没有走,如果在这里找剑,岂不是很糊涂吗? 〖赏析评点〗 ①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评点:点出人物和事件,这是寓言开篇的常见句法。楚人刻得认真,为下文“入水”伏笔。 ②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评点:楚人入水求剑,透露刻舟意图,令人发笑。 ③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评点:作者评论,指出楚人犯错的原因,引发读者思考。 赏析:以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变化发展的事物,必将导致错误的判断。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能凭主观做事情。人不能死守教条。情况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就会失败。告诫人们不能片面、静止、狭隘地看待问题。 ①②③④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涉江:渡江。自:从。舟:船。坠:落,掉。遽[jù]:立即,匆忙。契[qì]:雕刻。 是:指示代词,这儿。所从坠:落下去的地方。 其:代词,他。所契者:刻(记号)的地方。求:寻找。 矣:语气助词,相当于“了”。而:连词,表转折,可是。行:走。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乎:语气词,表反问或反诘,可译为“吗”。 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启迪思维 开发潜能 点拨方法 直线提分 昆明龙文总校——做教育 做良心 联系电话:5333700 Long Wen Education 〖主题〗 该寓言劝勉为政者要明白世事在变,若不知改革,就无法治国,后引伸成不懂变通、墨守成规之意。 ▶词语解释:刻舟求剑 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也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成语辨析: “刻舟求剑”和“守株待兔” 都含有“拘泥不知变通;做根本做不到的事”的意思。但“刻舟求剑”重于“刻”和“求”;强调虽然主观上努力;但不注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不能相应地采取适当的措施;“守株待兔”重在“守”和“待”;强调主观上不努力;仅想坐守等待;侥幸得到意外收获。 〖写法举要〗 作者在叙述故事时,始终抓住“行”这个关键词来写,“涉江”暗示船在行进当中,“舟止”说明船一直在行进,而楚人却没有注意到“舟已行”的客观状况,做了刻舟求剑这样愚蠢可笑的事。 作者在刻画楚人的形象时,着力描绘了楚人刻舟和求剑的愚蠢行为,楚人刻舟很认真,入水求剑也不遗余力,他的行为十分令人发笑。此处作者写楚人刻舟、求剑行为越认真,就越能收到奇妙的讽喻效果。 〖阅读练习〗 1.《刻舟求剑》选自 ,编者是 (时间人名)。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⑴楚人有涉江者 ⑵遽契其舟 ⑶是吾剑之所从坠 ...3.文中“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这个楚人“惑”的原因是什么?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4.课文中楚人的言行都十分可笑,请按要求默写出有关句子。 ⑴楚人最可笑的“言”: ⑵楚人最可笑的“行”: 5.读了这则寓言后,谈谈你对这则寓言的认识: 6.“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这两则寓言中“郑人”和“楚人”有什么共同点?你认为现实中还有这样的人吗?如果有,请举出例子。 启迪思维 开发潜能 点拨方法 直线提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73d39d1360cba1aa811da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