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简称ITP)是小儿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分急性型和慢性型两 种类型。临床特点是皮肤、粘膜自发性出血,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数正常增多,出血时间延长,血块收缩不良,束臂试验阳性。ITP的发病与免疫机制有关,因此又称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常见护理问题包括: 1.皮肤粘膜受损;与血小板减少,血清中存在抗血小板抗体。 感知改变---瘙痒 有关。 主要表现 皮肤粘膜自发性出血,从针尖大小的出血点到大片瘀斑、瘀点,鼻衄、牙龈出血、口腔出血。 护理目标 破损后的皮肤粘膜愈合,不出现继发感染。 不出现新的皮肤、粘膜损伤。 家长、患儿能复述皮肤粘膜破损的护理要点。 护理措施 避免因患儿哭吵而加重出血:可多给患儿抚摸、讲故事等,以给予安慰与爱抚,尽量满足患儿要求、减少哭闹。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少刺激,少渣,高蛋白,高维生素,避免生硬、刺激性食物。 急性期卧床休息,减少活动,保证睡眠充足。 每天检查皮肤出血点、瘀斑有无增加。 指导家长在照顾患儿时应注意: 衣服宜宽大、柔软,减少对皮肤的磨擦,保持皮肤清洁,经常温水擦洗,及时更换内衣、内裤。 剪平患儿指甲,避免搔破皮肤,防止皮肤挤压和外伤,不要玩尖锐玩具,以免损伤皮肤。 保持床单平整、清洁、干燥,避免擦伤皮肤。 给患儿洗脸、擦澡的水温不宜过高,以接近体温为宜,避免水温过高使表皮血管扩张,加重出血。 擦澡时动作轻柔,以免挤压皮肤加重出血。 2。有感染的危险;与服用激素,机体抵抗力降低有关。 主要表现 发热,白细胞计数尤其是中性粒细胞超出正常范围。 护理目标 患儿不发生感染,体温正常。 护理措施 室内温湿度适宜,保持温度18-22℃,湿度50%-60%,定期通风换气,冬季每天开窗通风3次,每次20-30分钟,保持空气新鲜。 室内空气每天用0.5%过氧乙酸喷雾1 次。 与感染患儿分室居住,尽量给2-3人的小房间,减少探视人员。 做各种治疗应严格无菌操作,先护理非感染患儿,后护理感染患儿。 为患儿进行各种穿刺后,应压迫局部直至不再出血,如穿刺针眼较大应以无菌纱布敷盖,以防局部感染。 协助家长做好患儿的生活护理,特别是皮肤、口腔护理。 向患儿及家长做好卫生宣教; 优质良好的个人卫生,如饭前、便后洗手,餐后漱口,勤洗澡、换衣、洗头及剪指、趾甲。 根据季节、天气增减衣服,防止受凉。 病人餐具要专用,并保持清洁,注意饮食卫生,不吃不洁食物,以免肠道感染。 嘱家长不带患儿去公共场所,以免感染呼吸道疾病。 每天测体温3次;如有发热,则测4-6次。 重点评价 患儿体温是否正常。 是否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 3.焦虑。与环境改变,疾病困扰有关。 主要表现 焦虑,不爱说话,不爱与人交往,孤独。 护理目标 患儿能尽快适应环境,消除焦虑感。 护理措施 尽量多陪伴患儿,鼓励患儿说出不安的想法和感觉。 向患儿及家长介绍病室内的环境及周围小伙伴,以减轻陌生感。 向患儿家长介绍疾病有关知识、治疗方法、治疗效果等。对患儿提出的问题耐心解答。 将传呼信号开关放在患儿易拿到处,并教会使用方法,及时应接红灯。 了解患儿的生活习惯,生活上给予细心的照顾。 病室环境家庭化,允许有一名家长陪伴,允许带患儿喜爱的玩具、食品、书籍等。 组织患儿进行适当的娱乐活动,如看图书、玩玩具、做游戏、讲故事等,以转移注意力。 辅导年长儿学习。 重点评价 患儿情绪是否稳定,同周围小朋友的关系是否融洽。 4.潜在并发症-----出血;与血小板减少有关。 主要表现 鼻衄、牙龈出血、呕血、黑便,或球结膜出血,头痛、呕吐、视力模糊。 护理目标 患儿不发生出血或出血及时得到控制。 护理措施 观察神志、精神状态,出现烦躁不安、头痛、视物模糊、喷射性呕吐等,应立即报告医师。 观察皮肤紫癜、瘀斑状况有无发展与好转。 观察大小便颜色及性状,并保持大便通畅,以免因为便秘致腹压增加而出血。 注意防治呼吸道疾患,避免因剧烈咳嗽而诱发和加重出血。 避免患儿烦躁、哭闹、挣扎及情绪紧张等因素。 有消化道大出血时,应禁食;出血停止后,先给冷流质,以后逐渐过渡到半流质及软食,并指导家长给予少量多餐;对少量出血、无呕吐、临床表现无明显活动性出血者(大便颜色正常),可选用温凉、清淡、无刺激性的流质、半流质饮食。 有出血症状时,应卧床休息;;出血严重时,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让患儿得到充分休息。 观察血小板计数,当血小板过低时,遵医嘱输新鲜血小板。 遵医嘱给予止血药和升血小板药物,并观察药物疗效。 重点评价 观察患儿有无出血及出血程度。 减少出血的措施是否实施及效果如何。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8404de80975f46527d3e1d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