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阐释学角度对比《诗经》的五个英译本

时间:2023-03-09 09:25:1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从阐释学角度对比《诗经》的五个英译本

作者:李丽华

来源:《科技视界》 2013年第26



李丽华

(中山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东 广州 510275

【摘 要】阐释学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自斯坦纳将其引入翻译研究以来越来越受关注,阐释和翻译密不可分,可以说,翻译就是阐释。本文从伽达默尔的阐释学理论出发,从空间差异角度分析《诗经》的五个英译本,旨在说明不同文化背景的译者对同一原文阐释不同,从而

产生了不同的翻译。译本的评价也因此因人而异。阐释学为翻译的第一步——理解提供了出路。

【关键词】不同理解;《诗经》英译;空间距离

0 导言

翻译是一种交流活动,著名翻译家奈达就说译者首先接受信息,进行解码(decode),再讲信息传递出去,进行加码(encode)。(Nida 2004:121)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中,翻译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回顾中国历史,王朝鼎盛的时期也是伴随着翻译的繁荣,比如唐朝的“贞观之治”与以玄奘主导的翻译盛况就是一例。一国的文化要传入他国,也是通过翻译实现。《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的诗篇越来越多地被翻译成英语,传到西方。第一位翻译《诗经》的是汉学家詹姆斯·里雅各,随后《诗经》被多个翻译家翻译成英语,本文选取现今译界流行的五种英译本为语料,用伽达默尔阐释学理论为框架,旨在说明对于同一原文文本,不同译本产生的原因——译者自身的空间差异。

1 《诗经》的翻译介绍

汪蓉培教授在大中华文库版《诗经》即将出版之际写道《诗经》自18世纪以来先后被译成法文、拉丁文、德文和英文。(汪蓉培 20076):33)后来中国译者开始从自身文化出发“传神地达意”地译成英文,如苏曼殊、许渊冲、杨宪益夫妇等。

《诗经》的“国风”第一篇“关雎”的第一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简单明了的四句话,耳熟能详的四字格。看似简单的格调,不同的译者的理解确实千差万别。据《诗经风雅颂研究论稿》,“关雎”题旨有六种观点:1)美后妃之德说和乐得淑女以配君子说;2)刺康王晏起说;3)贵族嫁女婚歌说;4)求贤说;5)贵族祝婚歌说;6 诗说(张启成 2003:27-31)。再看以上四句的五个英文译本:

(1)Arthur Waley(以下简称“韦译”):“Fair, fair, ” cry the ospreys/

On the island in the river. / Lovely is this noble lady, /Fit bride for our lord.

(2)James Legge (以下简称“里译”):“ Guan-guan go the ospreys, /On the islet in the river. /The modest, retiring, virtuous, young lady: --For our prince a good mate she.”

(3)汪蓉培译:The waterfowl would coo / Upon an islet in the brooks. / A lad would like to woo / A lass with pretty looks.




(4)许渊冲译:By riverside a pair / Of turtledoves are cooing./ There’s a good maiden fair /Who, a young man is wooing.

(5)杨宪益夫妇:Merrily the ospreys cry,/ On the islet in the stream./ Gentle and graceful is the girl, / A fit wife for the gentleman.

空间差异

2.1 知识背景

伽达默尔在1975年的《真理和方法》中说道,每个理解在理解原文的时候都会带有前见prejudice),在他看来,前见并不都是负面的,可以说,前见是理解的前提(Gadamer 1975:251)。他为前见正名,认为前见只是在一切证据被正确地评估之前所做的判断。随着读者对原文了解的深入,不合理的前见会被合理的前见所取代,最终达到理解原文真理内容的目的。比如,我们可以根据电影名和海报假定电影类型甚至电影情节,在看电影过程中,会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筹划”后面的情节,而之前错误的前见也会逐渐被边缘化。伽达默尔的这一观点是继承了海德格尔的前理解(fore-understanding),在读原文之前,读者或者理解者会带有对原文的期望(anticipation)。

《诗经》的五个英译者存在很大差异:不同国家、不同语言、不同教育背景、不同年龄等。正如海德格尔所言,一个人的生存方式就是他对世界的理解。五个译者的不同生活必然会造成不用的理解。首先看“关关”的译文:古往今来,对《关雎》一诗开头“关关”的中文释义比较一致,如《毛传》中说“关关,和声也”;《鲁诗》:“关关,音声和也”;《玉篇》:“和鸣也”;《广韵》:“二鸟和鸣”等,都是表示雌鸟和雄鸟的相唱相和。韦译成“fair, fair”-cry,里直接音译成“Guan-guan”,汪和许译成“coo”,杨译成“merrily cry”。毫无疑问,这些译者都对《关雎》有研究,清楚“关关”是指的鸟鸣,鸟的鸣叫声可以由译成singtwittercrytweethoot,还有此诗的crycoo等,而且不同鸟类的叫声,如hoot特指猫头鹰的叫声,sing将鸟拟人化,其鸣叫就像歌曲一样悦耳。那雎鸠的“关关”之声到底如何考证呢?研究者也莫衷一是,《薛君章句》解释,雎鸠所以关关而鸣,缘由他们都在“河州隐蔽无人之处”,彼此看不见,雌雄互觅,只得“以声相求”。(王政 2010:28)五位译者对“关关”的解释却相去甚远,韦译和里译都突出了“关关”和鸣的洪亮,但汪和许译则与此相反,coo指的是“咕咕叫,柔情低声说话”,似乎欠缺对雎鸠叫声的进一步理解。再看杨译,杨增加了“merrily”一词,指雎鸠快乐地求偶,从字面上看,merrilycry又可以说是矛盾的。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不同知识水平、不同知识结构、对原文的理解不同,因此译本不同。

2.2 文化差异

如果说对“关关雎鸠”的不同理解和翻译是由于不同知识背景,那么“窈窕淑女”的理解和翻译不同则是由于文化差异了。

“窈窕淑女”是形容女子纯洁美丽,文静娴雅。两个西方译者都将“女”译成“lady”——女士,而三个中国译者却不同,“fair”和“lass”都表示“少女”,杨更直接译为“girl”。众所周知,西方的绅士风度闻名遐迩,有礼貌修养的男人被称为“绅士”

gentleman),同样,女人则被称为“女士”(lady)。“Ladies first”、“Ladies and Gentleman”这些现今流行于中国的词句都来源于西方文化传统。而在中国,封建的说法是“女子无才便是德”,又有“琴棋书画”,“知书达理”一说,所以中国的女子多有娴静、内敛的古典美。




正是因为文化差异,中西译者的理解不同,翻译也不同。不论是在名词表达上,还是在修饰词上都有很大差异,如韦用noble,杨用gentlegraceful

结语

古今中外,对《诗经》的研究不断更新,《诗经》的英译也不断涌现。《诗经》,作为中国上古文化的渊薮,其内在价值不断也在不断被挖掘。研究者、阐释者、译者,由于所处历史背景不同、文化底蕴不同都会带有历史印记。“理解往往比重构别人的意义要丰富地多。”Gadamer 1975:338),在阐释和翻译中,译者不断将原文意义翻新,赋予其新的内涵,正如本雅明所说“译文就是原文的持续生命(afterlife)”。本文从阐释学空间距离的角度分析中西译者对《诗经》的不同解读,阐释学与翻译结合的研究近年来在学术界引起讨论,翻译研究的跨学科研究势不可挡。

【参考文献】

[1]Gadamer, H. G. Truth and Method, Barden, G. and John, C. (trans.)[M]. New York: The Crossroad Publishing Company, 1975.

[2]Nida, E.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3]王政.《诗经》文化人类学[M].合肥:黄山书社,2010,3.

[4]张启成.诗经风雅颂研究论稿[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

[5]汪蓉培.《诗经》的英译[J].中国翻译,2007(6).

[6]李贻荫.《诗经·关雎》的英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6(5).

[7]李玉良,王宏印.《诗经》英译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反思[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2006(12).

[责任编辑:杨扬]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2d02c65bb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