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题与论证——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论题与论证——读《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242000 安徽省宣城市第十二中学 杨和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自儒家典籍《孟子》,题目为后人所加。孟子在文中论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这一点标题就已经明示,行文也表达得非常明确。那么,作者的这个论点是针对什么问题(即论题)提出的?又是怎样来论证这个观点的?下面,我们逐一做出分析。先说论题。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那么,“什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呢?也就是说,这句话的陈述对象是什么?从论证看,孟子在此文中实际上谈论了两个问题,一个是“人才造就”问题,另一个是“国家治理”问题,作者在此文中要表达的论点即是“人才和国家”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先看“人才造就”问题,即人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首先,作者列举六个经历“忧患”的“人才”,论证“忧患造就人才”的道理。作者列举的六个人,均是“人才”。舜是尧的继承人,是传说中的远古帝王。傅说被殷商王武丁用为相。胶鬲得周文王、周武王重用。管夷吾被齐桓公用为相。孙叔敖是楚庄王的令尹。百里奚为秦穆公用为大夫。这六个“人才”均经历了“忧患”。舜原来在历山耕田,30岁时才被起用。傅说原在傅岩做泥水匠,为人筑墙。胶鬲起初做贩卖鱼盐的买卖。管夷吾曾作为罪人被押解。孙叔敖原在海滨隐居。百里奚被俘逃亡后,是秦穆公用五张羊皮赎出来的。接着,作者用“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等句子,分析忧患对于造就人才的作用。然后,作者再用“人恒过”等句子,分析人面对“过”应有的态度。这三个层次,作者先举例,再讲理,谈“人”怎样才能成为“人才”的道理,即“造就人才”问题。我们再看“国家治理”问题,即国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之后,作者接着说“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将话题转到“治理国家”上,论述“治理国家”也同样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完成两个问题的论述之后,作者最后总结“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综上分析,作者在此文中论述了两个基本问题,“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其论点的完整表述加上陈述对象就是“无论是造就人才,还是治理国家,都要记住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再谈论证。为了论证“无论是造就人才,还是治理国家,都要记住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作者采用了多种论证方法,且很讲究论证的艺术。首先是“举例论证”。作者列举了六个人的事例,这六个人均是“人才”,且都有非同寻常的“忧患”经历,材料非常典型。六个典型材料大致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列举,舜是上古时人,傅说是殷商王武丁时人,胶鬲是殷商纣王时人,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都是春秋时人。这种顺序安排,给我们陈述事实论据以很好的启示。关于“人才生于忧患”的事例,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一信中有同样精彩的列举:“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列举如此,作为补充,可记诵。在“摆事实”之后,作者便采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进行说理,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进行了分析。首先分析的是“人才需要经受怎样的忧患及其忧患的作用”,即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人要成为人才,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才可能成为人才。其次分析的是“人才面对‘过’、‘困’、‘衡’应该采取的态度”,即人要成为人才的“主观因素”。“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人要成为人才,在“过”、“困”、“衡”的面前,要“改”、“作”、“征于色,发于声”,要积极主动。第三,作者分析的是“国无忧患就常有灭亡的危险”。作者提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对于国君来说,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国君就会胡作非为,如果没有邻国的侵扰,国君就会耽于安乐,这样国家就会有面临灭亡的危险。在这样的分析论证之后,作者便提出了自己的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其次,作者用“对比论证”的方法阐明观点。在论证“人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时,作者无论是“摆事实”,还是“讲道理”,都是在谈“忧患造就人才”,而没有谈“安乐让人才消亡”。在论证“国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时,作者提出的是“如果耽于享乐,国恒亡”,而没有谈“多难兴邦(忧患让国家兴旺)”。这样,作者在论证“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两个问题时,分别从正(生于忧患)、反(死于安乐)两个角度入手,两个部分的论证形成对比,一详一略,互相照应,相互补充,共同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孟子在“对比”中“摆事实”、“讲道理”,为我们阐明“人才造就”要“生于忧患”,“国家治理”要谨防“死于安乐”。因此,如果您准备成为如孟子所言的“人才”,成为“伟大的英雄”,“去同时面对人类最大的痛苦和最高的希望”,那么,您就需要主动去接收“忧患的洗礼”,而要避免“在安逸享乐中”走向消亡。如果,您无愿成为孟子所言的“人才”,那么,或许还有另外的成才之道吧。2013年10月02日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34b74877e1cfad6195f312b3169a4517623e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