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与《桃花源诗并记》(2)

时间:2023-04-18 14:37:2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陶渊明与《桃花源诗并记》(2

但是不难看出,《桃花源记》中所描写的自然环境,更有可能是江南的环境。这和作者陶渊明是南方人是吻合的。“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沿溪行……”陶渊明的笔锋直指当时的武陵。武陵在南方,捕鱼业也更广泛的存在于鱼米之乡的南方。

现今全国大约有三十几处自称是桃花源原址。其中典型说法有这样几种:

1、江苏连云港宿城西说。宿城地处云台余脉,三面高山,一面向海,与外界隔绝,形成天然坞壁。当年陶渊明为镇军刘牢之参军时到过宿城,并留下《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等诗文,其地至今还保留着武陵的地名。

2、湖南新化的奉家山说。其根据是发现了奉姓人族谱中有先世避秦乱迁徙此地的相关记载,其后人认为奉姓即秦姓的演变。[7]

3、湖南常德桃花源说。这个“桃花源”面积约2.5平方公里,桃源山是文化的中心,从西晋到晚明,以桃源山为主的名胜古迹,代有声名。

4、湖北十堰竹山县说。此地曾为古武陵县所在地,西汉置,东汉;三国魏复置,南朝梁废;唐初又置,贞观十年又废;而湖南常德的武陵县隋代才设置,相隔千年。且该地与刘子所在的南阳较为接近。[8]

要弄清桃花源究竟实指何处,首先必须考证一下“武陵蛮”所处的地理环境。笔者较为认同的是当时武陵蛮存在于荆、湘一代的武陵山地区,即现今的湖南、湖北省西部。陶渊明本人对武陵蛮是十分了解的,其曾祖陶侃生于鄱阳,而鄱阳为当时奚蛮杂居区域。《晋书》卷六十六《陶侃传》记载:“吴平,徙家庐江之寻阳”。在本传末论曰:“士行(侃字)望非世族,俗异诸华”。《世说新语》更载有温骂陶侃为“奚狗”。[9]陶侃在西晋时任荆州刺史,亲自督占过五溪蛮。陶渊明祖父陶茂亦曾做过武昌太守,其亲妹妹出嫁武昌程氏,405年病故后他还亲自到武昌奔丧,这些都是他进一步了解“武陵蛮”社会状况的有利条件。

清人蒋维光《游桃花源》写到:“此境何人辟?渊明记一篇。”,


认为湖南的桃花源出现于文章之后。此地虽有美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田园风光,但它处于我国封建社会统治的核心区域,战争频,很难有无阶级、无压迫、无纷争“世外桃源”的社会环境。而湖北的竹山县说也尚未成定论。真实的桃花源只有一个,也正因为该疑问无人能解。近年来,为旅游业的需要,全国争相申报桃花源原址的地区如雨后春笋,可谓壮观。

最后一个问题:陶渊明创作此文的背景是什么?其受到哪些传闻影?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陶渊明的生平。

陶潜,字元亮,号渊明,又称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东南)人。生于公元365年,殁于公元427年,终年63岁。[10]其曾五次出仕,七次辞官,405年,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归隐,写出了著名的《归去来兮辞》。418(晋安帝义熙十四年)写作《桃花源诗并记》,此时,陶渊明已年届五十四,归隐田园达13年。陶渊明在此背景之下,写下了梦幻的千古名篇《桃花源记》,其用意何在?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这还要从其五次出仕,七次辞官说起。

1393(东晋太元十八年)29岁的陶渊明首次出仕,任江州祭酒。其深感大志难酬,不堪吏职,不久解职归田。后来州里召他做主簿,他辞不受命。

2399(隆安三年),大约在35岁,其充任荆江二州刺史桓玄的幕僚。不久桓玄在江陵筹备位的阴谋败露,陶渊明觉得自己“投冠旋旧”看错了人,401(隆安五年)冬,母孟氏卒,陶渊明还浔阳居丧。从而找藉口离开了桓玄。但这次在江陵生活的见闻,使他了解了“武陵蛮”的生活现实,为其晚年写《桃花源记》提供了写作题材。

3404(元兴三年),陶渊明在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不久亦看清了刘裕权的野心,失望之下辞官,结束第三次出仕。

4405(义熙元年),陶渊明再次到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处任建威参军。不久,刘敬宣上表辞职,陶渊明亦自然离职,第四次出仕的时间很短暂。

5、同样是405年,陶渊明为了生计出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浔阳郡派督邮至,其不愿意“束带迎之。”故叹道:“我岂能为五斗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7e32867e7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e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