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两相和 伯牙鼓琴遇知音一一,听马圣贤执教小古文《伯牙鼓琴》的教学价值之我见 四川省广元市实验小学校 628017 冬日遇暖阳,求学遇贤师。有幸聆听了泰州市姜堰区东桥小学教育集团马圣贤老师执教的小古文《伯牙鼓琴》,虽为青年教师,但儒雅的马老师教学风格阳光,课堂建构尚美,见师之功力,实属精品之作。 开课之前,马老师和同学们从聊自己名字“马圣贤”中“圣贤”意义开始,谈到圣贤伯牙和他老师之间的故事。新课时,自然引出伯牙和锺子期这对知音的故事。 马老师的《伯牙鼓琴》教学,明晰了小古文的教学价值。1.语感积累。我们是中国人,使用中国文字,要构建语言基础,就要日常加强语感积累,然后借助于语感的日积月累,逐步提升品质。这篇古文精练短小,非常适用于小学语文教学和语感的积累。读通句子,在难读的句子下面画上横线,多读几遍。学生找到“善哉乎”“巍巍乎”“汤汤乎”“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等这些难读的词句,马老师便引导学生说意思,再引导学生读出节奏,读出情感,如老师在教学文中的“善哉乎”,巍巍乎”“汤汤乎”中的“乎”字时,告诉学生“乎”字是文言虚词,有赞叹的作用。在“乎”之后稍作停顿、延长,引导学生读出赞叹的语气。特别是在读“巍巍乎”的时候,学生不但读出了赞叹的语气,还读出了山的高、大、挺拔。让学生领悟到水到渠成的阅读乐趣,形成扎实的语言功底。老师与学生共同朗读,充分展现了一幅具有特别浓厚的中国古典文化的水墨画。2.文化浸润。小学语文教学,要求对中华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进行吸收消化,尊重古人的智慧,并用于生活实践。无论是古汉语、音乐还是知音文化,都是中国古典艺术文化的渗透。马老师让学生通过联系语境,划分句子停顿,通过了解人物故事背景,让学生充分了解音乐与情感交融的知音文化的源头。这堂课体现了马老师对统编版教材新的思考,了解编者意图,与文本对话,找准教学目标定位,弄清楚要教给学生什么,培养学生什么。这堂课体现着一种革新,不仅仅是文本本身,还有问题导向、人物身份。我国文化作品中常提及伯牙、锺子期的传说,如:锺期一见知,山水千秋闻。一一孟浩然《示孟郊》;锺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一一李白《月夜听卢子顺弹琴》;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心自知。一一王安石《伯牙》。通过整合拓展这些材料,学生对伯牙与子期的认识更加真实,从人品更能体会曲品,还有两人一鼓一听之间的相惜,使认知更加丰厚,如果没有这些语言材料,感知他们的故事是单薄的。教材中的小古文字、词、句锤炼考究,语言简洁、概括、形象,蕴含的内容、语言、情感、文化等思想精髓为训练学生思维搭建了文本平台。马老师引导学生明白“锺子期听之”中的“之”是伯牙鼓琴,这样学生既便于理解,又便于进行记忆。马老师在播放课件高山流水之曲时,让学生闭眼倾听,想象并描述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学生思维打开了。有的说仿佛听到了小鸟飞翔的声音,有的说依稀看到了大树摇晃的情境,有的说犹如感受到了高山直立挺拔的情境...... 课中,马老师抛出问题:“俞伯牙身为晋国上大夫,为何给一个樵夫弹琴?”,“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此刻,你对知音有什么新的理解?”……引导学生明白知音与身份贵贱无关,与志向、情趣有关...... 人教版教材中选编的是《伯牙绝弦》,统编版教材闪亮登场后,则选编了《伯牙鼓琴》,马老师没有在两篇文章间进行复杂的对比,只简单提示学生思考《列子.汤问》中的《伯牙绝弦》与《伯牙鼓琴》文章表达的侧重点有何不同。学生在思辨中明白了《伯牙绝弦》重在表达绝弦的“悲”,而《伯牙鼓琴》这篇小古文结构的精妙之处在于:前半部分重在表达遇到知音的“喜”,后半部分重在表达失去知音的“悲”。 因此,作为语文老师有责任和义务在小古文教学中结合学生思维发展特点,从而提升其思维品质。 一曲高山流水,千年传唱;一段知音情谊,世代相惜。百年也好,千年也罢,知音的故事代代流传。此时此刻,可能学生脑海里仍回旋着伯牙与子期的故事,伯牙鼓琴的曲调似乎还在耳畔回响,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虽然知音难觅,但我们始终要心存美好,这就是知音文化的力量!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8154ca4e3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f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