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在合作学习中的价值 一、社会实践为合作学习创设了具体的学习情境 倡导合作学习的学者们尝试把合作的观念融入教学系统,他们认为合作学习能有效帮助学生提高学业成绩、形成对学科的积极态度、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他们还希望通过合作学习的训练,学生能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具体的学习情境中,从而改变传统教学片面强调竞争的格局。合作学习的重要代表人物约翰逊兄弟认为:“如果学生不能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与他人的合作性互动之中的话,那么这些知识和技能都是无用的。这种教育是失败的。”合作学习是以学生为参与主体,通过成员间的协作完成任务,促进个体发展的一种教学策略。学生的主体参与是成功实现合作学习的必要条件。没有主体参与就没有真正的合作。参与性与合作性是衡量小组合作学习时效性的两个指标。如何才能实现主体的有效参与,这是当前研究者正在进行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而从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来看,显然其可以较为容易为合作学习创设具体的学习情境从而实现主体的有效参与。虽然社会实践的形式多种多样,目标也各不相同,但所有的社会实践都具备一个相同的特点,即它们都是在具体的情境中开展的。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会遇到一系列的具体问题,这就促使他们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运用和深入思考。在具体的情境中检验已有的认识,发现和改正不足之处,使知识结构更趋合理。合作学习的特点是学习者的个人目标和小组目标之间是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即只有当所有成员都完成各自的目标,才能获得成功,这是一种“荣辱与共”的交互方式。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中,很多问题仅仅依靠个人力量或者依赖某种理论知识是难以解决的,必须要针对具体的问题情境,进行分工合作,灵活运用知识。参加社会实践使大学生亲身接近社会并从中获得丰富多彩的感性认识和有价值的新知识,使他们能够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面对的现实情况进行比较、思考,有助于消除青年大学生投身社会过程中产生的困惑和解决现实问题,逐步实现由理论知识向解决问题的能力转化。 二、社会实践为合作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学习资源是指在教学系统和学习系统所创建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者可以利用的一切显现的或潜隐的条件。社会实践的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其使大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了解社会。例如,“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使大学生认识我国农民生活及农村发展的现状;教学实践、社会服务,帮助他们增强为国家和民族发展贡献力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强化专业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各种形式的社会调查研究、就业实习等促进他们端正思想认识,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为将来走向社会做好思想和能力上的准备。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途径,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社会实践为大学生合作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这些资源不仅体现在实践问题之中,还体现在社会实践过程对大学生思想认识的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这种人才不仅要有一定的理论水平,而且要有运用理论知识改造现实的能力。理论的学习可以主要通过学校教育中完成,但运用理论的过程,必定是社会实践的过程。社会实践可以促进个体知识水平、能力素质的全面提高,从而使其发展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需要的个体。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很多情况下大学生们要自行组织活动,运用团体的力量来面对和解决各种问题。没有了课堂教学的限制和束缚,学生们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思维也空前活跃起来,往往会产生一些创造性的想法,在实践中不断开拓和创新。通过社会实践也容易使大学生对当今社会领域中知识更替的日新月异产生更加深刻的体会,从而对业务学习产生危机感和紧迫感。社会实践使大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能力素质,努力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三、社会实践为合作学习呈现了现实的研究课题 在开展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参与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但当前对合作学习的研究更多集中于通过寻求激发学生兴趣的恰当策略,来提高学生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如试图通过分组、评价等这些策略,以提供激发学习动机的外在条件去支配合作行为。所以,以“目标、动机、行为”为导向而产生的合作行为往往多是外在和暂时的,缺乏内在持久动力,而且这种由外因动力激发的紧张状态会随诱因出现而存在,随诱因消失而消解。因而,有效的合作学习必须是通过某种方式来激发学生个体的内部需要而获得的内在诱因。正如有研究者指出:自主性合作学习是开展合作学习的理想状态,并进行了层次的划分。如图1所示。社会实践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要求。与现有的学科教学不同,研究性学习不再局限于对学生进行纯粹的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是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和获得各种能力。研究性学习旨在培养学生永不知足、追求卓越的学习态度,其基本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发现、提出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学习载体体现在各种课题、项目和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等;其学习内容表现为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到方法、获得的体验和知识。所以,研究型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自主的、研究性的学习方式而开展教学活动形式。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多侧重于社会弱势群体,对象多关注社会的热点话题,如新农村建设、农村留守儿童、法律援助、科技支农、文化下乡以及贫困偏远地区医疗现状等,这些基层问题和民生问题成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点对象和主要内容。针对这些现实社会问题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同时,这些实践内容本身正是一个个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大学生可以通过合作学习,利用自身的力量来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这无论是对学生自身的成长,还是对社会的发展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四、社会实践为合作学习实践了过程性评价范式 过程性评价是在教育、教学活动的计划实施的过程中,为了解动态过程的效果,及时反馈信息,及时调节,使计划、方案不断完善,以便顺利达到预期的目的而进行的评价。“过程”是相对于“结果”而言的,具有导向性,过程性评价不是只关注过程而不关注结果的评价,更不是单纯地观察学生的表现。相反,关注学生智能发展的过程性结果,如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等。及时地肯定学生取得的成绩,找出问题,是过程性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提倡的是学生获得发展的过程。评价方式具有多样性: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成果展示、自评与互评等等。“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这是合作学习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b6e7b8f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856d5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