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早读课书声琅琅 学语文事半功倍 摘要:基于对语文早读现状的调查,指出现在早自修朗读存在效率低下的问题。针对现状,结合教学尝试,提出从师生两方面入手提高早读效率,如明确读的目的,优化组织形式等。 关键词:初中语文 存在问题 策略研究 一、影响早读效率的问题分析 笔者就学生对早读态度做了调查,情况令人担忧。具体如下: 学生态度 喜欢 不太喜欢 极不喜欢 无所谓 调查比例 12.7% 36.3% 37.1% 13.9% 过半学生明确表示“极不喜欢”与“无所谓”。为什么呢?根据多年任教经验,笔者认为,至少存在形式、内容、组织等方面的原因。 1.朗读目标太模糊 学生不知道每天早读课读什么,达到什么要求。短短40分钟的早读,看似书声琅琅,实际上学生没有用心、用感情地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心不在焉、做事散漫的习惯。 2.读书形式太枯燥 多数早读一般采用集体朗读与自由朗读两种形式。单一的集体朗读,因持续时间太长,初中生的注意力易涣散,容易造成动口不动脑的状况,使朗读流于形式。单一的自由朗读,虽有根据学习状况安排阅读的自由,但是,初中生的自律性不强,容易产生完成任务的心态,应付性地读一遍便无所事事了。 3.读书内容太单一 早读内容多是近期已学和将要学习的课文,学生初知课文内容后,如果没有进一步的要求或者朗读内容的补充,容易产生枯燥感。课堂上开始声音大,逐渐如老头子念佛——声音变小以至于无。即使是要背默的文章,部分学生掌握后,剩余时间就我行我素,交头接耳。 4.自修组织太随意 比如:“翻到某某页,把课文读一遍!”学生怎么读,为什么读,读几遍,读到怎样的效果,老师鲜有过问。巡视中,看见有的老师或站于讲台前,或立在教室尾,或无聊地依于教室门框,神情无光地望着学生。 二、提高早读效率的对策研究 1.从学生的角度入手,重视早读作用,端正早读态度 (1)让学生明确早读是培养美好情感的有效途径之一。语文学习就是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情感。而有效的早读活动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情感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因为朗读本身就是一种情感活动的体现。朗读不仅要求把文字材料准确地读出来,而且还要求注意语气、语调,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通过种种朗读技巧把包含在文字中的情感传达出来。同时,优美动听、富含感情的朗读又可以反过来促进学生情感的陶冶和净化。例如央视的《朗读者》《电视散文》等栏目,本身就能带给人们一种精神上的熏陶和享受。 (2)让学生明确早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手段之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首先就是让学生自己接触和感悟语言材料。而接触和感悟语言材料的起点和最有效途径大概就是朗读了。朗读是让躺着的文字以语音的形式“活”起来的一个过程。学生通过反复多遍的朗读,与课文的语言文字反复接触,久而久之自然就形成一种对语言比较直接、灵敏的领会和感悟能力。我国古代的那些塾师们教授文章主要就是让学生们反复读,读反复,多读多背,增强他们的语感。 (3)让学生明确早读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体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它强调的是学生自我控制的习惯和技能。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朗读活动正好极大限度地体现了“自主学习”的性质。因为朗读是学生对文章情感的有声表达,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就已经贯注了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生命表达。 2.教师要对学生的晨读进行积极指导 (1)要保证早读时间的充分化。早读时间十分宝贵,不能让每分钟再减少或是浪费。因此,笔者在班级中是绝对不允许学生因为要打扫卫生而延误早读的时间,所有学生,都必须在到达教室两到五分钟内,就进入状态。 (2)要保证早读内容的丰富化。早读时间多安排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朗读。除了按照常规让学生朗读课文之外,还可以让学生多朗读诗词、名言等,允许、鼓励学生朗读优秀刊物上的优秀篇目,像《读者》《格言》里的阅读材料。以此作为切入点,鼓励学生“读”起来,激发朗读兴趣。 (3)要保证早读方式的多样化。教师可根据早读活动的自身特性,走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结合之路。如采用集体朗读、集体背诵、小组赛读、男女分读、分角色朗读、吟诵读、自由读、接力读、表情朗读等各种形式,活跃早读课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结束语:上述做法实施后,感觉多数学生都能认真对待早读,由被动变为主动,形成“及时读、有感情地读”的良好习惯;同时师生间的默契令短短的早读课越发的和谐,从而有效地促进和提高早读的实效。教师抓实抓活,学生积极参与,定能让校园晨读焕发无限生机。不管是鸟语花香的春天,还是寒风凛冽的冬日,让“书声琅琅”成为我们校园早晨最美的一景。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73e962e02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b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