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琅琅书声为我们的语文课伴奏 经常在电视中看这到样的情景,安静的校园里不时传来琅琅的读书声,小学生手捧课本、大声而认真地诵读课文,这个画面似乎成了校园的代名词,而这原本应理所当然地出现在语文课上的画面,却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很少见了,可能有人会说那是小学生该用的方法,对于我们高中生不适合了。也是啊,不知是什么原因,现在的高中生在课堂上都不好意思有感情地读文章了,不用说个别地读了,就是齐读,也是小声地、面无表情地敷衍,好像要完成一件多么艰巨的任务似的,在他们看来这是一件很可笑的事情。我们不禁思索,到底是什么抹杀了这个生机勃勃的画面,改变了这个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激情与活力的环境呢?到底高中生还需不需要再让琅琅书声重回课堂?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课程改革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着,教师们根据自己的理解、体会不断把新的教法尝试于课堂,推动课程改革稳步向前发展。但正如哲学中所讲的“前进中的倒退一样”,任何新生事物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出现暂时的有饽于前进方向的倒退,我们的课程改革也是如此,许多教师在改革试验的过程中就走进了一些误区。就语文课而言,教师的讲析代替了学生的诵读,花样繁多的课件展示取代了学生的思考,题海茫茫淹没了琅琅读书声。现今的语文课堂,常常是语文教师的独角戏。即使课堂活跃之时,小组活动、同桌讨论,也普遍缺少了读书声。兹可痛焉!让语文课堂重新充满读书声吧,我们大可不必把诵读作为主旋律,但可以作为伴奏自始至终存在,让这种最简便、最实在、最有效的学习方法,贯穿于我们语文教学过程。 叶圣陶说:“诵读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诵读的时候,学生对文章的内容不仅能理解,而且能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 强调诵读,至少有两点好处:一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让学生按照语文规律学习语文;二是改变课堂上“谈话”(即讲析)太多的状况,同时把诵读与默读结合起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切实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诵读,首先建立起的是感性认识,这种认识慢慢地就会转化成理性认识,这也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哲学理解吧,我们平时的学习也有在不断的重复中顿悟的感觉出现,每多读一遍,就多一份不一样的理解,加深一份印象。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又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为保证每节课每个学生都有朗读的机会,设计朗读的形式也要为全体学生服务。可采用齐读、小组读、个别读、个人自读、分角色读、教师引读、师生接读等形式,为每个学生提供朗读机会。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尽可能地为学生营造浓烈的朗读氛围,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读的积极性,促使每个学生个性发展,并要有效地指导,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在不断地朗读练习中,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神奇、内容的多彩,受到情感的熏陶,得到智力的发展。总之,朗读的指导方法应灵活多样,这里仅谈个人的粗浅见解。我想,只要我们能够充分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并在教学实践中精心指导好学生朗读,不断想方设法提高他们的朗读水平,我们的学生就一定能乐读、善读、会读,真正做到“以读为本”,让学生的听、说、读、写各项能力齐头并进,又何愁学不好语文呢? (作者单位 河北省井陉县职教中心)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9d10c723968011ca2009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