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就修辞

时间:2022-04-23 11:36:2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什么是移就:

移就修辞格在作品中经常出现,能收到以少胜多、含蕴深远的表达效果。什么是移就呢?在辞海解释如下:甲乙两项关联,就把原来属于形容甲事物的修饰语移属乙事物,叫移就。

唐铖《修辞格》说:“两个观念联系在一起时,一个的形容词常常移用于他一个上头。” 移就是一种超乎常格的语言现象,也是词语搭配的创造性运用。

通过词语的移用,将人的情绪、状态同事物联系起来,不需要耗费更多的笔墨,极简练地把人的情绪、思想、性格鲜明地表达出来,或将事物的形状、本质突出出来,而且使语言出奇制胜,富于变化,饶有情趣。

移就的种类:移人于物和移物于物。好像有点与拟人和拟物类似。

移人于物,就是把原来形容人的修饰语移用于物。

如:郁达夫《还乡记》中:“我女人经过的悲哀的足迹,现在有我一步步的践踏过去!”“悲哀”原是表现人的心情悲凉、哀伤,这里用来修饰“足迹”。

朱自清《荷塘月色》中:“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脉脉”是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表达情意,形容人含情的样子,有“脉脉含情”“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之词句,这里却用来修饰“流水”。

陆游《过采石有感》:“明日重寻石头路,醉鞍谁与共联翩。”“醉”的本是放翁,表现其情态,这里却移用于“鞍”。

移物于物,把形容甲事物的修饰语移用于乙事物。

如:鲁迅《纪念刘和珍君》中把描摹颜色的“浓黑”用来修饰“悲凉”,表现“悲凉”的沉重浓烈:“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

峻青《海滨仲夏夜》中“晚霞”原不会“燃烧”,这里却把此词移用来形容“晚霞”的形态和色彩。“西边的天空,还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

李瑛《一月的哀思》中把描摹颜色的“苍白”同来修饰“日子”,表现“日子”让人伤恸:“我不相信,一九七六年的日历,会埋藏着这样苍白的日子。”

所谓“移就”,就是有意识的把描写甲事物的词语移用来描写乙事物。

一般可分为移人于物、移物于人、移物于物三类:



移就-㈠移人于物

把描写人的词语移用来描写物,从侧面衬托人的思想感情,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如:①她们被幽闭在宫闱里,戴个花冠,穿着美丽的服装,可是陪伴着她们的只是七弦琴和寂寞的梧桐树。”(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寂寞”本是人的一种感受,现在用来描写物“梧桐树”,以正面衬托“被幽闭在宫闱里”人的孤寂。

②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仿佛处处在告白他对现实社会的不调和。(唐弢《琐忆》)

“倔强”一般是用来刻画人物的性格,这里却用来修饰“头发”,而正是这种错位移用,表现出了鲁迅先生倔强的性格品质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1


移就-㈡移物于人

把描写事物的词语有意识地移用来描写人。如:

①吴荪甫突然冷笑着高声大喊,一种铁青色的苦闷和失望,在他酱紫色的脸皮上泛出来。茅盾《子夜》)

“铁青色”本是用来写物的,这里用来写人的心情“苦闷和失望”,将肖像描写和心理描写融为一体,使语句显得简洁生动、深刻有力。

②将最初的叹息 最后的悲伤 一齐投入生命的熔炉

铸炼成金色的希望(陈敬容《铸炼》)

“金色”本是用来修饰物的词语,现在用来修饰人的“希望”,形容希望的无限美好。



移就-㈢移物于物

把修饰甲事物的词语有意识地移用来修饰乙事物。如:

①我不相信 一九七六年的日历

会埋着这个苍白的日子 (李瑛《一月的哀思》)

“苍白”本来是用来修饰缺乏生命力的事物的色彩,现在移用来修饰另一种事物“日子”这是移用修饰甲事物的词语来修饰乙事物,使没有感情色彩的事物具有感情色彩。

②辽阔的呼伦贝尔,甜蜜的湖光山色。(杨志美《草原牧歌》)

“甜蜜”本来是描述形容物品的味道,这里移用来修饰另一种事物“湖光山色”,写出了“湖光山色”的赏心悦目。

巧妙的运用移就,能使文章简洁有力、生动活泼。如:

①拿洗脸打比方,我们每天都要洗脸,许多人并且不止洗一次,洗完之后还要拿镜子照一照,要调查研究一番,(大笑)生怕有什麽不妥当的地方。(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②作娘的,又难免要把自己当作处理女儿婚姻问题上的“负责干部”。(康濯《春种秋收》)

③你们哥俩还是各居一屋,“互不干涉内政”?(刘心武《醒来吧,弟弟!》) ④甲 第一,是我有了孩子;第二,是我当了爸爸;第三,是我已经接受了爸爸这个官衔。 好啊,那你就宣誓就职,赶快发表谈话吧。(侯宝林《给您道喜》)

“调查研究”“负责干部”“互不干涉内政”“官衔”“宣誓就职”等词语原本都应该用在比较庄重的场合,而上述例句中却都是描写的比较随便的日常生活。这些有意识的移用,便造成了幽默风趣的情调。

总之,移就看着好象用词不当,但正是这种不当,却创造出了一种美丽,创造出了一种意境,创造出了一种特殊的情调,产生了无穷的艺术魅力,收到了良好的修辞效果。



2


在高中语文课本上有这样两个句子:

①“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最大的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他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②“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仿佛处处在告白他对现实社会的不调和。”(唐弢《琐忆》

①句中,“浓黑的悲凉”用颜色“浓黑”来修饰没有颜色的“悲凉”,这里“浓黑”本是客观存在的能作用于视觉器官的现象,鲁迅却用来形容主观感觉——“悲凉”,通过感觉的互通,更确切地刻画出旧社会的极度黑暗,深化了文章的意境。

②句中,“倔强”一般用来形容人的性格,现在却用来修饰“头发”,正是这种临时性的搭配,把肖像和性格沟通起来,表现出了鲁迅先生倔强的性格和不屈的斗争精神。 以上两句中都用了“移就”的修辞。“移就”作为修辞的一种,虽然经常可以看到,但却并不为人们所熟悉。移就,又称词语移用。《辞海》注曰:“甲乙两项关联,就把原属于甲事物的修饰语移属于乙事物,叫移就。”陈望道《修辞学发凡》的定义是:“遇有甲乙两个印象连在一起时,作者就把原属于甲印象的性状移用于乙印象,名叫移就辞。” 移就是在特殊语言环境中改变词语搭配关系的一种临时迁就,是词语搭配的创造性运用。从语言逻辑上看,好像不合规范,也不合情理,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它却能赋予一个词语以新的意义,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恰当地使用“移就”好处很多。 一、移就使文句更简洁生动。

如茅盾《子夜》:“吴荪甫突然冷笑着高声大喊,一种铁青色的苦闷和失望,在他酱紫色的脸皮上泛出来。”由于移用“铁青色”来修饰“苦闷和失望”,就将肖像描写和心理描写勾通起来,省去了分别去写肖像和心理的许多笔墨,使文句显得更简洁生动、深刻有力了。张洁的散文《挖荠菜》中,用“懒洋洋”来修饰“筷子”,通过这种巧妙的移用,来表达晚辈们对荠菜感情之淡漠,从而表现出两代人之间的隔膜,收到了事半功倍的好效果。 二、移就使语句表达力更强。

李瑛的长诗《我的中国》中,写“南京大屠杀”之后有这样的诗句:“历史/倚着愤怒的废墟/站在地狱的门口/以热血/一次次淘洗我们/黎明前的祖国”,其中“愤怒的废墟”就用了移就,连“废墟”也在“愤怒”,可想而知,这些经过高度凝缩的诗句,蕴含了如何深不可测的潜在的力度,更具有了如何震撼人心的力量。

同样在这首诗中,写十年动乱时诗人用了“忧伤的云”、“窒息的河流”等诗句,通过对具有忧患意识的意象的描写,表现出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层思考,对十年动乱的深刻反思。 三、移就给人想象的空间,给人以无穷诗意。

词语本身没有好坏之分,用得合适就是好。移就是词语创造性的活用,大胆地创造性地使用往往能够给人以无穷诗意。如“学生们举行中秋联欢会,操场上燃起了欢乐的篝火”一句中,“欢乐”修饰“篝火”,能充分调动人们的想象力,想到操场上熊熊燃烧着的篝火,想到一张张年轻的笑脸,想到一个个精彩的节目,它比罗嗦的一大段描写更管用。还有如诗歌中经常出现的“苍白的日子”、“消瘦的日子”、“滚烫的话语”、“温情的茄子”、“浅浅的虫鸣”、“沉默的绿意”等等,这些看似有语病的组合,却往往能唤起我们的想象,传达丰富的情感,给我们以无穷的诗意。

总之,移就看似词语的错用,但正是这种错位,错出了一种美丽,错出了一种诗意,产生出无穷的艺术张力,起到了出奇制胜的好效果。灵活使用词语,是词语使用的最高境界,我们在写作时不妨尝试着“移就”一番。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835c1f4f61fb7360b4c65f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