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践行知行统一的教学原则 作者:汪朝文 来源:《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6年第2期 重庆市垫江县跳石小学校 汪朝文 【摘 要】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必须遵循实践性的原则,引导他们走向社会大课堂,参与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观察社会、认识社会、服务社会。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知行统一;教学原则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的以学生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实践性要求“本课程学习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这是课标对本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的论述。强调知与行的统一观,它是保障课程所追求的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不是空谈、不是教师的照本宣科的讲授,而是建立在学习、感悟、践行。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遵守知行统一的教学原则。 知行统一的教学原则贯穿于品德程的始终,特别是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更体现了这一原则。教材中“读一读”、“说一说”、“议一议”、“评一评”、“做一做”体现了由知到行的统一。课标的“了解”、“理解”、“应用”、“经历”、“认同”、“领悟”同样体现了由知到行的统一。在教学中如何知与行的统一的教学?就是加强行为教育、行为养成教育、行为评价。并将它们有机结合起来。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的”。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精心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情境,使学生具有想动脑、想思考、想提问、想说话的情感取向和强烈欲望,让学生在真切的情境中获得直接体验,并对那些通过分享获得的间接经验进行领悟内化。1.设置问题情境。教师要巧设问题,做到问题紧扣主题指向清晰,具有学习价值和创新性;要少而精、避免琐碎和表面化,增加思维空间和思维含量,杜绝像“是不是”“能不能”等耗时无效的问题。要营造出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融入问题情境之中,在创新思维、体验思维快乐的过程中学习,主动寻求解决方法,得出有价值的观点和结合。如:巧用教材留白;适度点拨,“你的理解很深刻,能不能结合生活实际举一个这样的例子?”“是什么力量让这位残疾人创造出如此辉煌的成绩?背后又有怎样的感人故事呢?”2.创设表演情境。将生活中的典型事例用故事、游戏、小品、角色表演等形式再现于课堂,在活动中学生与小伙伴密切合作,碰撞思维、交流语言,加深体验,增强对自己行为方式的道德价值的判断力。3.创设影音情境。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渲染课堂气氛,再现某些生活场景,让学生在真切的活动情境中去感受和体验,引发情感共鸣,打开思维的闸门,从而有话想说、有话可说。4.提供现实情境。教师可以直接从生活中截取情境,就学生中所发生的有道德教育价值的生活内容进行情境教育,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探究并尝试自己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提高道德认识,升华道德情感。5.创设实践情境。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鸿沟填满。”也就是说,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只有在反复的实践中才能形成。品德课教师不能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学习,而忽略实践的指导和养成。要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创设合理可行的实践情境,融入社会对话,将品德教育延伸到家庭、社会,丰富和深化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落实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 二、行为教育 有人把师父领进门(致知),修行在个人(践行),错误理解为致知是教师的事,践行是学生自己的事,这就在教学上人为地把知与行分开了。而从课标的了解:“要求学生说出或者写出实例或对象的特征或行为要求”、理解:“就是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归纳或整理,形成对所学内容的初步认识”、应用:“初步分析所学内容的因果关系,判断是非曲直,并作出自己的判断”、 经历:“通过特定的教学活动主动认识和验证是非获得一些经验”、认同:“在经历的基础上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作出相应的反应等。”领悟:“具有稳定的态度,表现出持续的行为,具有个性化的价值观。”“了解”、“理解”、“应用”是致知,“经历”、“认同”、“领悟”是践行。课标对教学的要求不是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而是修行是在教师引导下的个人修行。知识教育、品德教育、行为教育本来是相互联系的,知识教育要渗透品德教育,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从而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所以在要有意识地进行为教育,对所获得的认知去身体力行,使他们处于敢尝试、敢创新、跃跃欲式的精神状态。 三、行为养成 学生要形成行为意识由此而产生由知到行的转换,需要一些环节或契机,这就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读一读”、“说一说”、“议一议”、“做一做”,以及学生的生活积累进行转化,即意识转化为行动。同时加强学生的行为训练,训练时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一些事例,学生身边的实例。教师要提出具体的要求和明确的行为目标,并为学生实现这一目标训练给予指导,逐步形成学生的行为习惯。品德教学应该由枯燥的说教灌输向生动的活动体验转变。教师要根据主题活动内容,为学生提供一个场景,适当安排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多感官齐动,激发其学习情趣,让他们通过自主探究、自主建构来获得体验和经验。例如,教学四年级上册《做个聪明的消费者》一课伊始,我就创设了“一角钱小店”的情景让学生参与购物,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孩子,他们把自己在生活中学到的购物本领全拿了出来,有的对商品精挑细选,有的还讨价还价,在实践活动中展现了自己的综合能力。然后,我用一句话:你选择的商品能不能吃?不露痕迹地引入正题,开始引导学生探讨如何挑选商品。在研究合格商品应包含哪些信息这个环节时,我先让孩子们自己观察商品,获取信息,然后,采取小组合作方式研究,让学生交流自己生活中购物的经验,确定什么样的商品才是合格产品。整个教学过程没有枯燥的说教,学生在有趣的自主活动中学会了购物,学会了选购商品的初步知识,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四、行为评价 品德课的行为评价是对学生认知的知识是非观等在践行效果上的认定,首先是判断学生的行为是否符合认知即品德课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这就要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人生经历,以及学生的生活环境,对他们的行为是非曲直进行评判。如教材中的“说一说”、“评一评”、“讨论”提出的事例行为让学生作出评价。再次基础上判定其行为达到什么程度。在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中践行知行统一的教学原则,应当把行为教育、行为养成教育和行为评价结合起来。它们三者都是课程标准指导下进行,是这些教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要把教材上的知识讲清楚,帮助学生学懂,明辨什么是对是错,在行动中就自觉了,方向就明确了,行而知就不违背知行统一的原则,进而促使学生渐渐形成知行统一观。 我们在教学中应坚定地遵循知行统一的教学原则,同时开展知行统一观的教学研究,逐步提升教学水平。加强对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a91de97a06925c52cc58bd63186bceb18e8ed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