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王羲之、王献之小楷,这些要点你必须要知道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学习王羲之、王献之小楷,这些要点你必须要知道 楷书是单字用笔最丰富的书体,小楷不单是一种书体,魏、晋之后,又成为行草书的技法基础。其技法特点:一、以其字小,起笔多露锋取势,要求精准遒劲。王羲之自道云:“须存筋藏锋,灭迹隐端。用尖笔须落锋混成,无使毫露浮怯,举新笔爽爽若神,即不求于点画瑕玷也。”(《书论》)孙过庭理解为:“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豪芒。”(《书谱》)米芾的理解为:“无垂不缩,无往不收。”董其昌的理解为:“自起自倒,自收自束。”(《画禅室随笔》)这里的“藏锋”指逆势,“混成”“衄挫”是指用笔顺逆转化,其效果就是洞精笔势,遒媚逼人。要点就是用笔要“有偃有仰,有欹有侧有斜,或小或大,或长或短。”(王羲之《书论》)董其昌门生倪后瞻理解为:“转换者,用笔一反一正也,此结构用笔也,即古人回腕藏锋之秘。”能转换,自能识得轻重、缓急、向背、偃仰。所以,体势结构由笔势带出就是这个意思。至于“二王”笔法之别,王羲之用笔内,王献之外拓,表现在结体上就是王羲之内敛,王献之开张。小楷的特点:“小楷则精致萧散,秀逸而存风骨。倾欹而见正大,出奇示变于规矩准绳之中。”(郝经《叙书》)又苏轼《论书》云:“凡世之所贵,必贵其难。真书难于飘扬,草书难于严重,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其实,都根源于笔势。小字同样要注重笔势,不然只能是“痴冻蝇”。临摹的要点是“临帖之法,欲肆不得肆,欲谨不得谨;然与其肆也,宁谨。非善书者莫能知也”。(赵孟《松雪斋书论》) 那我们该如何学习“二王”小楷呢?让我们先来看看古人学“二王”小楷成功的例子,最具代表性的就属赵孟頫了。赵的时代“二王”小楷已不可得见,所以,他早年就从宋人入手,即宋高宗赵构,时代近又能见真迹。他从十九岁一直学到三十岁左右,这个时期相对来说学习的面较窄。三十一、三十二岁得《淳化阁帖》祖本,开始学习钟繇、萧子云小楷。至大二年(1309)其五十六岁时跋自书小楷《禊帖源流》云:“余二十年前为郎兵曹,……余往时作小楷,规模钟元常、萧子云,尔来自觉稍进,故见者悉以为伪,殊不知年有不同,又乖合异也。”所以,他三十六岁时所书的这件小楷作品结字扁,重心低,用笔稍有隶意,正是得《淳化阁帖》后用心学习萧子云之作。萧子云也是“二王”笔法传承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赵学他理所当然。之后他就兼师智永《真草千字文》、王羲之《黄庭经》,并仿其笔意书贾谊《过秦论》。鲜于枢跋云:“子昂篆、隶、正、行、颠草,俱为当代第一,小楷又为子昂诸书第一。此卷笔力柔媚,备极楷则。”赵孟頫应该没有见过智永《真草千字文》真迹,所临《真草千字文》为关中宋刻本,多具宋人笔意,所以,他只能从唐人入手,上溯“二王”。前面所引《衍极·至朴篇》 之言已说明晋唐笔法一脉相承,唐人楷法是对晋、南北朝楷书笔法的梳理与总结,给后来开一门径。 赵孟頫小楷取法唐人写经,这也是他对上述情况作客观分析之后的明智之举,其跋唐人书《善见律》云:“余十年前于吴中获此卷,唐贞观间国诠书,有褚、薛余风。”又董其昌《容台集》云:“钟绍 京书《遁甲神经》,笔法精妙,回腕藏锋,得子敬神髓,赵文敏正书 实祖之。”又云:“《灵飞六甲经》钟绍京书,为玉真公主写,进御明皇,有宋徽宗标题,……全仿《黄庭经》,赵子昂师之,十得其三耳。” 即《灵飞经》,现存墨迹四十三行,为唐人写经极精之品,所以,赵孟頫通过学习唐人写经,得其用笔之意,再去临写《黄庭》《乐毅》之中,以全其笔意。如何良俊《四友斋书论》云:“余家有松雪小楷《大洞玉经》,字如蝇头,共四千八百九十五字,圆匀遒媚,真可与《黄庭》并观。”《高上大洞玉经》书于大德九年(1305),赵孟頫五十多岁, 正是在唐人用笔的基础上融合魏晋体势之作。当然,我们现在的优势是能得见智永《真草千字文》真迹,即藏于日本的小川简斋本。内藤虎次郎认为即《东大寺献物帐》所记“拓王羲之《真草千字文》 二百三行”者。罗振玉跋云:“此本则多力丰筋,神采焕发,非唐以后人所能仿佛,出永师无疑。”其用笔与南朝贝义渊《始兴王碑》、隋《启法寺碑》相近,智永的时代正好在两者之间,所以,定为智永所作,在笔法的前后关系上是没有问题的。以此,我们就可以通过这件作品,结合刻本《黄庭》《乐毅》《画赞》,来推断王羲之小楷用笔体势。值得庆幸的是赵孟頫在晚年得到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真迹,使其得以再由唐而入晋,其用笔、体势与现存《玉版十三行》极为相近,可惜王献之真迹随着赵的去世而失传,是否陪葬已不得而知。所以,我们只能通过赵氏拟作并结合《玉版十三行》推测王献之用笔、体势特点。赵的优势在亲眼看到过王羲之真迹草书《思想帖》,并于晚年得到王献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e1d175732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2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