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北京遭遇罕见大暴雨,7月24日凌晨,香港遇13年来首次十号风球袭击。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青年学者周濂恰恰将二者都赶上了。接受记者采访时,周濂正在香港中文大学参加交流活动,与北京如火如荼的救援相比,香港仿佛一切如常。 “广渠门桥积水导致一名车主遇难的事情,我也在网上看到了。原本那天晚上我也打算去广渠路附近办事的。”周濂对记者讲道:“21号那天下午,我在五道口参加公民阅读沙龙的活动,当时就有雨,但真没有想到,这会是北京近几十年来最大的一场。” 会后,雨并没有停的迹象,周濂说道:“五点左右,车开在中关村大街上,窗前已是白茫茫的一片,能见度非常低了。根据我以往的经验,一些立交桥下很可能会积水。夜黑雨大,各种不可测的因素太多。我放弃了原先的计划,直接驱车回家。” 后来的事实证明,周濂的这个决定确实英明。广渠门桥、莲花桥等多个下凹式立交桥下都产生了非常严重的积水,车辆被淹,剐蹭等事故多发。 由于受暴雨影响,21日首都机场共取消136架次航班,延误的航班数量更多。这对于第二天晚上要到香港中文大学参加co-china夏令营活动开营仪式的周濂并不是好消息。 “22号一大早,我就出门赶往首都机场,虽然这一天天气晴好,但我也并未乐观,毕竟昨天的影响太严重了。还好,我搭乘的航班只延迟了3个小时,比想象的情况要好,机场其他因延误而候机的旅客也还算情绪平稳。” 中文大学的夏令营活动为期七天,让周濂没有想到的是,刚离开暴雨的北京,又赶上了香港的十号风球。 23日下午两点左右,香港天文台挂出三号风球警告。这个信号是香港惟一一个每年都会发出的热带气旋警告信号。香港市民对此已经习以为常,有条不紊地应对着。周濂还在微博上调侃道,“准备用瓶子抓一个台风带回北京送人玩儿”。 下午三点多,气象预告将会发布八号风球。下午5点40分,香港天文台即发布八号风球正式生效。 “我们当时还在课堂里上课,组织者告诉我们迅速回到宿舍,晚上的活动地点也相应调整到了宿舍的大厅进行。学生们普遍也没有什么慌张的表现。”周濂说道:“不过,晚上我和许知远是从学生宿舍走回下榻的酒店的,一路上狂风把我们俩吹得东倒西歪,雨伞不仅挡不住雨,而且还成了兜风的工具,后来有人告诉我们,这时候其实都不应该打伞的。” 周濂提到的一个细节,令记者印象深刻:酒店所有的旋转门和大门都被专业的工具牢牢地固定住了,酒店只留下一个比较安全的通道供人们出入。这的确显示了香港丰富的预警系统和预防措施。 24日凌晨,香港天文台挂出了十号风球信号,台风韦森特过境香港。十号飓风信号是香港最高级别的热带气旋警告信号,该信号的发出一般表示台风的中心已相当接近或预料将扫过香港。这次是本世纪以来香港天文台挂出的第一个十号风球。 “我并不担心次日的活动,一般来说,台风一晚上就会过境。虽然24日早上雨势依旧大得惊人。但随后夏令营组织者就打电话告诉我,十点后台风会减弱为三号风球。”周濂说道。 十点左右,天气果然转好。“路上行人景物一切如常,只有一些被台风刮落的树枝显露出台风呼啸一夜的痕迹。整个台风过境,香港无一人死亡。” 香港民众在面对8号风球甚至10号风球时,能以平常心待之,按照既定程序有条不紊地安排自己的行程和生活,台风来得虽然凶猛,但对于市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所造成的影响却不是那么的大。反观北京的这次降雨,气象、交通、市政部门都不同程度地体现出反应滞后和应对不力的情况,市民们对于灾害的反应也有迟钝和盲目。 在短短的几天之内,经历京港两地极端天气的周濂,也感慨道:“老话说防患于未然,这一方面体现在自然灾害的预警系统和预防机制是否切实有效,另一方面也体现在普通市民的危险意识是否足够,北京在过去的十年中也曾经遭遇过因为一场小雪或者一场中雨而导致交通瘫痪的局面,但是无论是政府还是普通市民都没有对此类自然灾害提起足够的重视。一个社会的机体是否健康,最真切地体现在面对危机时刻,能否维持住相对正常的运转。这需要体制的保证、经验的累积以及相关的公民教育,才能做到这一点。” 周濂说,北京的生活热气腾腾同时又充满变数,相比之下,香港的生活程式化,一切都可以预期,甚至稍显无趣。但是对于现代的风险社会来说,这种因为太过可靠而导致的无聊也许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品质。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e7699d3473610661ed9ad51f01dc281e43a5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