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狂欢化视野下的《故事新编》 作者:李青霜 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0年第12期 摘要:本文从巴赫金狂欢化诗学的视角,分析“中国小说之父”鲁迅先生后期的重要作品《故事新编》。透过“诙谐——笑”的外表,作品蕴含了对历史的反思、现实的反抗、民主自由的追求以及对定型真理的否定。 关键词:《故事新编》;狂欢节诙谐;民间;知识分子话语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3-0007-01 狂欢化诗学是俄国著名文论家巴赫金提出的富有代表性和独创性的理论。巴赫金从分析民间狂欢节文化、庄谐体文学入手,提出了“狂欢化”概念,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诗学体系。1922到1935年,“中国现代小说之父”鲁迅先生陆续创作了一系列“历史小说”,这些小说在1936年集结出版,名为《故事新编》。从狂欢化诗学的角度,透过作品诙谐、怪诞的表象,我们将更深入地解读出作家对传统、人性、历史的深刻探寻和思索,对现实的辛辣讽刺,以及对民主自由这一人类普世价值的向往和追求。 一、“狂欢节诙谐”下的狂欢场景 狂欢化的概念来源于西方的狂欢节民俗,最初与希腊神话中的酒神狄俄尼索斯的祭献活动相关。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狂欢节成为了一种全民性的民间庆典活动。“在狂欢中,人与人之间形成了一种新型的相互关系……,人的行为、姿态、语言,从在非狂欢式生活里完全左右着人们一切的种种等级地位中解放出来。” 巴赫金曾引用了波纳文都拉对“诙谐——笑”的议论:“为了对抗世界和命运的嘲弄,世界上还有什么比笑更强大的手段!”这一武器的运用,并非外国作家的专利,鲁迅先生正是“嬉笑怒骂”的个中高手。 如果说《呐喊》诸篇是作为先驱者的他一腔热诚的摇旗呐喊,为的是要揭露、唤醒、启发国民,那么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在某种意义上则是基于尘埃落定之后思想上的先行者在某种层面上不被理解的一种无奈和孤独感。所以,在当时大多数作品都包含着浓郁的现实主义色彩的情况下,“历史小说”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先生在创作的时候卸下了很多沉重的东西,更多地纵笔驰骋于自己营造的艺术天空之中,抒发自己的情感与体验,表现对现实的观察与历史的反思。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f82ca99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05f8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