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王之涣本人和他的《凉州词》、《送别》这两首古诗,并能背诵这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登鹳雀楼》,能背诵《凉州词》、《送别》。 【教学难点】 理解诗人所要描绘的意境和诗中告诉人们的道理。 【教学准备】 PPT课件,古诗新唱视频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喊班级口号:“天天有进步,人人在成长!”教师对学生提出希望,相信大家这节课都会有进步。 二、图画导入,了解诗意 1.导语导入:老师知道小朋们友们非常喜欢画画,上课前老师找到了这样一幅画。 (师出示登颧雀楼课文插图) 2.谁能根据这幅画编一个故事或说一段话? 师生交流。 3.教师(边指图边讲)在我国唐朝,有一位大诗人,名叫王之涣。一天傍晚王之涣来到黄河岸边,他看到夕阳挨着群山慢慢落下,像个大红球,染红了天边,滚滚的黄河水浩浩荡荡流向大海。诗人感到,这里的景色太美了!但是他还不满足于眼前看到的景象,他想知道远处的风景又是什么样的,只可惜站在这里看不到。小朋友,你能想个办法让诗人王之涣看到远处的风景吗? 学生动脑想办法。 4.如有学生提出可以登上旁边那座楼时,教师相机讲解:这座楼它叫鹳雀楼。板书“颧雀楼”。谁来叫叫它的名字? 学生齐读“鹳雀楼”。 5.同学们,课题中就出现了两个生字宝宝,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字“雀”,怎么读?你怎么记住它?“楼”呢? 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6.很好,我们开课就先认识了两个生字,大家都在努力使自己进步,为自己鼓掌。知道这个楼的名字怎么来的吗?课件出示鹳雀楼资料。 7.同学们,我们接着来替诗人想办法,诗人仅仅登上这座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吗?那我站在楼的一层,行吗? 生(齐):登到最顶层! 师:谁知道为什么登上鹳雀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呢? 生:因为站得高就看得远。 8.你说得太好了!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明白了这个道理,想要看得更远就要站得更高,于是就写了一首诗,题目就叫:《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利用小学生喜欢绘画的特点,教师以画的形式再现了这首古诗的内容:“鹳雀楼、高山、夕阳、诗人、黄河”,并启发学生看图说话,说出诗意,理解这首古诗包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远。使学生对作者、诗意,留下深刻印象,自然进入到古诗的学习中。) 三、指导朗读古诗 1.出示诗人,了解诗人。 2.课件出示古诗。教师示范读古诗。 (不少学生跃跃欲试,因为他们在一年级就已经背过。) 3.请会背的同学一起背。 4.哪位小老师能上来教一教大家? 5.出示节奏读,学生按节奏来读。 6.指导学生平仄读古诗。 7.学生齐读(背诵古诗) 过渡:刚才老师看到很多小朋友已经能背诵这首古诗了,现在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来欣赏一段优美的乐曲,边听边想诗描绘的画面。(学生闭上眼睛,在优美的古筝曲中,随老师的提示进行想象画面。) 四、学习古诗 1.同学们,你们刚才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自主交流。) 2.(出示古诗的前两句)诗人看到了什么?“白日”是什么意思?“依”又是什么意思?换个词语来解释一下。 3.读一读前两句来。 4.(出示诗的后两句)诗人看到了如此美景,他想到了什么?(生齐读后两句)“欲”是什么意思?“千里目”呢? 5.你能用自己的话把诗的意境给描述一下呢? 6.从王之涣的诗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学生自由谈谈。 五、出示谷建芬老师的古诗新唱《登颧雀楼》 学生边听边学着唱歌,还可以配上自己的动作。 六、背诵古诗,拓展延伸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09cbf0ccc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