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传播学

时间:2022-12-24 10:23:15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新闻1103王培 学号:201130402145 生活中的传播学

美国传播学者威尔伯·施拉姆说过,“人是传播的动物”,传播现象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一个人走在路上,遇见了熟人打招呼;一个人给他的朋友写信、打电话;一个人上网发信息;一个人在报刊上发表文章......等等,传播和人的活动如影随形,它是人类的本能,是人类招呼同伴、协同动作、建立关系的基本手段。

传播活动是传播学理论的实践样本,也可以说,传播学理论是对传播活动的一种智识总结。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可以用传播学原理来解释,传播学总结的主体论、客体论、效果论、媒介论等等都是生活现象的某种投射。本文试图结合生活实例,运用传播学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传播现象,从而探讨传播学理论对生活实践的指导意义。

文章共分为三个部分:一、日常交流中的传播学;二、阅读活动中的传播学;三、网络媒介中的传播学

日常交流中的传播学

人是群居动物,语言交流是人类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行为,是社会群体中最简单也最重要的传播活动。通过语言交流,陌生人彼此相识,朋友之间联络情感,信息得以传递,反馈也最及时。语言交流是最能够均衡信息流向强弱的传播活动,两个人在彼此对话时,信息双向流动,双方各自互为传播者和受众,反馈也是双向的,传播中的主次达到了某种平衡。 日常交流的传播媒介是口头语言,在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长河中,口头语言较早就顺应着人们之间的交流愿望应运而生,它在整个人类传播体系中处于特别基础、重要的地位。语媒介是人类传播活动最重要的媒介,它有许多其它媒介不具备的优势,比如传播的即时性,反馈的高效率等等,其它种类的传播媒介都与口语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语言学家萨丕尔说过,“除了正常言语之外,其他一切自主地传达观念的方式,总是从口到耳的典型语言符号的直接或间接地转移,或至少也要用真正的的语言符号做媒介” 但不可否认,口语媒介也有因其本身的特性所带来的传播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口语语言因为其地域文化特性,在传播时很难逾越文化差异所带来的语言理解障碍。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语言系统,不同国家有各自的语种,即便是同一个国家,在不同地区,也有各自的方言。这些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语言系统,不仅能指有别,所指也各有差异,这就导致信息在以口语为媒介传播时,很难克服地域文化差异所带来的理解障碍。

口语语言因为其即时性的特性,一经传播就很难纠正。我们常常会后悔在某个场合说错了话,或说到某句话无意间伤害了别人,这都是因为口语传播的即时性所带来的传播困境。人在日常交流时,没有意识到这也是一种传播行为,说话往往都未经过深思熟虑。这就要求我们正视日常交流所具备的传播特性,所谓“言多必失”“祸从口出”就是某种警示。 口语语言作为传播媒介,反馈很及时,但效果并不一定最好。我们跟别人讲一句话,这句话里蕴藏着一定的信息量,对方需要经过大脑的处理后,理解这句话里的信息,再决定反馈何种信息。但日常的口语交流往往不会给人太多的思考时间,口语交流的反馈是最快的,但反馈回来的信息却不一定理想。比如,我们经常回面临这样的情景,别人跟我们谈论某个话题,我们可能并不是很懂,条件发射地连连点头,我们回复的话却不怎么让对方满意。这就是说,口语交流并不能让人们彼此之间真正互相了解,信息的传播存在反馈歧义。

日常交流作为重要的传播活动,要求我们正视其所具备的传播特性,防范无意识地口语失误所造成的传播伤害,更需要审视自己反馈的信息类容,潜意识地提醒自己,我不仅仅是在跟别人闲聊,也是在进行信息的接收和反馈,通俗来讲,就是要做一个好的倾听者以及言谈得体的人:这就是传播学理论对日常交流的指导价值所在。

阅读活动中的传播学

阅读是一种效果较为理想的传播活动,我们在阅读书籍报刊时,无意识地成为受众。新


新闻1103王培 学号:201130402145 闻、资讯、观点、知识等等被我们所接受的内容作为传播客体,其所包含的信息经过了传播主体严格地删选,以保证信息传播的效益最大化。这是对传播者和受众的双重考验,前者需要对发布的信息进行认真加工和严格把关,后者需要在接受信息时有所辨识有所取舍。 阅读的传播媒介是书面语言,书面语言作为一种信息符号,相比口语符号更加精确、深刻和系统化,无需阅读者有一种形式上的互动,而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阅读者的思想。 们在阅读的过程中的辨识和取舍是一种无意识地反馈,阅读的时候,个人思想与作者的思想彼此博弈,互相较劲,我们可能在同意某些观点的同时,对某些观点持保留态度。无论我们持何种观点,书籍中的信息已经有效传播出去。作者出版的目的就是面向大众传播,将自己的思想观点呈现在公共视野中,无论读者阅读之后有何感想,传播的目的已然到达,思想的渗透是一个缓慢发酵的过程。

阅读是受众主动选择的传播活动,但我们所能阅读的信息却往往不是自己所能选择的,因为出版的审查,我们通过阅读接受的信息在某种程度上经过了二次加工,一些敏感词被屏蔽,一些书籍被修订删减,等等现象都是阅读所无法打破的程序壁垒。这就使得阅读这项自主选择的传播活动轻易地被官方审查者所控制,我们自以为能够接收到自己想要了解的信息,殊不知我们只能接收到官方允许我们接受的信息。

把关是传播活动中必要的程序,我们需要对信息进行删减和过滤,以保证传播的效率。但若把关完全沦为意识形态的审查,那无疑会破坏信息传播生态的健康。扼杀了言论自由,思想自由,信息的传播只会变成机械化地意志灌输,阅读所具备的传播魅力也将荡然无存——这是我们在平衡信息把关与传播自由时需要认真审视的问题。

网络媒介中的传播学

互联网时代,信息储存和传播的成本越来越低,庞杂的信息既为我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也造成了许多未曾预料到的问题,比如信息爆炸、隐私泄露、信息权力失衡等等。这些问题都是传播学理论未经合理驾驭所带来的传播漏洞。

信息爆炸是传播者滥用传播权力,对信息未严格把关和认真加工造成的一种传播资源的浪费。现代人对信息的需求欲越来越强,不仅仅对信息量的要求越来越大,也对信息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每一位传播者严格履行信息发布程序,无度地滥发信息,是对传播活动的损害,当人类被信息海洋吞没时,传播的价值将无所依附。

隐私泄露是网络媒介最危险的的一个传播漏洞,各种社交媒介的流行,让现代人对传统的日常交流失去兴趣,虚拟网络社交给人带来更便捷的传播效益,但个人隐私也随之更快在网络的海洋上溜走。这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播者需要有节制地传播信息,网络媒介也需要在传播活动中设置一些基于保护用户隐私的权限,比如给信息设置一个有效期,过期自动删除等等。

信息权力失衡是当下一个普遍现象,信息争夺战已经打响,一些垄断信息的商业寡头走在了时代的前列,比如谷歌、Facebook等等网络公司已经意识到信息传播所蕴藏的巨大商业价值。谁掌控了信息,谁就掌握了未来,数以亿计的用户信息被服务器所存储,这些信息一旦被合理有效地开发,其所带来的社会影响必定是难以估量的。但对于普通用户,我们都处在传播食物链的末端,我们掌控的信息少之又少,所能传播的信息更是少之又少。在信息的传播活动中,我们属于弱势群体,只能被动地忍受信息强权者对我们进行的信息推送。本质上是传播主次失衡所造成的信息流向不均。

传播现象涵盖生活中的各个层面,传播学是对传播行为的理论提炼,反过来,它又能指导传播活动更加合理地运行。理论只有扎根于生活,才不至于沦为枯燥空洞的说教,生活中的传播学,还有许多值得言说的维度,当你看完这篇文章并有所辨识有所取舍时,我也完成了一次简单的信息传播。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4cf9d0532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e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