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学理论视角来分析鲁迅的《理论》 鲁迅很早就把自己和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时刻想着民族和国家的前途。1906年的“日俄战争幻灯片”深刻触动了鲁迅,让鲁迅认识到“心灵深处的变革”对国人的重要性。鲁迅的判断是正确的,因为历史的变革和发展往往首先需要在思想层面启蒙大众,接下来才有可能对整个社会进行深刻变革。鲁迅高度重视文学对“启发民众”的作用,鲁迅试图以文学作为启蒙的武器。鲁迅的文学创作深刻地打上当时时代的烙印,鲁迅的文学是紧密联系大众的,他的文学也是为大众服务的。正是如此,鲁迅的作品才会使读者产生共鸣和延留。 鲁迅文学接受理论主要是从阅读、创作感受出发的,其表述方式也是感悟式,在表述时通俗易懂。比喻是鲁迅惯用的手法之一,有些抽象的道理,鲁迅运用比喻深入浅出地表述,就为大家呈现出具体可感的形象。例如,为了论述文学接受的阶级差异性,鲁迅以“贾府上的焦大,也不爱林妹妹的作解释,通俗易懂。又如,鲁迅在论及作家和读者之间关系时,说他们是“厨司和食客”的关系。还比如,他要求读者在阅读时要保持合理的心理距离,他说看小说好比看铁笼中的老虎,必须用笼子隔开才能去看。鲁迅在进行分析、论述的过程中,多使用感性的材料,这使得他的文学接受理论通俗易懂。鲁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论述文学接受理论,其实是考虑到了当时大众的知识水平和理论水平的,有时候过于抽象的理论不容易被大众所理解,而运用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言辞来表述深刻的理论想过反而更加。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8ba28ff0b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f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