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民俗变迁是近代社会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民俗变迁涉及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以下从礼仪、服饰、婚丧等方面来了解一下近代民俗的变迁。 一. 礼仪习俗的变化 1.在鸦片战争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传统的社交礼俗和祭典礼俗,包括称谓、见面礼等仍在社会上占据主导地位。人们见面要行作揖、拱手、跑拜、请安等礼。与此相适应还有一套“大人”、“老爷”、“太太”、“老太太”等称谓。 2.开国以后,在沿海通商地区,受西方平等观念影响,先是在新式知识分子内部,逐渐采用握手、鞠躬等见面方式,并且用“先生”、“女士”、“小姐”、“同志”取代了先前的称谓。行鞠躬礼,使用“先生”、“君”的称呼, 这些都反映出近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总之,脱帽、靶躬、握手、鼓掌等新礼俗逐渐成为中国通常的“文明仪式”、“文明礼”,反映出社会礼俗的进步趋向。 二.服饰习俗的变化: 1.清代中国服饰则多以长袍马褂为主,女子则穿旗袍。为此,部分中国人开始接受西式服饰。 2.在19世纪50年代,香港、广州即有人模仿洋人打扮,华商更多有穿洋装者。 3.戊戌时期康有为力倡“易服”。 4. 1903年胡汉民任教的广西梧州中学允许学生可以在岁时年节“披洋衣揖孔孟”。当时的出“洋”留学生更多着洋装。 5.清亡后,出现了“洋装热”,在通都大邑,人们“趋改洋服洋帽,其为数不知凡几”,在偏远小城,“文武礼服,冠用毡也,履用革也,完全欧式”。总之,中国服饰中的西方因素不断增加。值得一提的是,中山装则是近代中西服饰合璧的最典型标志。 之前的服饰具有体现等级森严、褒衣博带特点,这些弊端与近代人的平等要求以及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很不协调。受西方平等观念影响部分中国人开始接受西式服饰,这反映出社会在不断的进步与发展 三.婚丧习俗的变化:婚礼是标志与庆贺结婚的民俗形式。 1.近代汉族主要的婚姻形态仍然是封建包办买卖婚姻。 2.19世纪五六十年代,少数与外国人交往密切的士大夫中有用西礼结婚的现象。 3.光绪年间,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出现了婚姻论财不问门第的现象,西式婚礼渐有影响。 4.19世纪末20世纪初,文明结婚形式在大城市及沿海通商口岸开始流行。受男女平等观念以及西方婚俗的影响,文明结婚,除婚礼地点不在教堂,不用牧师主婚外,许多仪式大致从西礼中移植过来,虽然杂有中国传统婚礼的某些内容,但精神和形式上基本上是西方化的。总之,近代在通商口岸及沿海城镇“文明结婚”的流行,毕竟反映出中国婚俗的变化,代表着晚清婚俗变化的正确方向。 四.饮食风俗的变迁: 1. 鸦片战争以后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社会的饮食习惯并未发生明显的变化。 2.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蜂拥而入,来中国的洋人与日俱增,从而把西餐烹饪技术带入中国。 3. 辛亥之后,在一些大城市,吃西餐成为一种时尚。 五.居住建筑风俗的变迁 1. 中国传统住宅的样式。北方的四合院、西北高原的窑洞,通常中国传统民居以平房为主,这主要与中国有广阔的土地以及建筑材料、建筑技术落后有关。 2. 鸦片战争以后,在沿海城市传统的中国民居中,开始出现了供外国侨民和中国有钱人居住的西式花园洋房。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意义 19世纪40年代以来的我国社会生活和习俗发生了重大变迁,这些重大变化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鸦片战争国门洞开,动荡中的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开始向世界文明靠拢以来;新中国的诞生使得人们有了新生活和新风尚,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发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这些变化说明开放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的生活质量才发生了质的变化和重大飞跃,中国才会发生真正意义上的巨变。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901c544bb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