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子歆书 写作背景 西汉著名经学家刘向教子谦虚谨慎。刘歆是刘向的小儿子,因受父亲的影响,从小博览群书“六艺,传记,诗赋,数术,方技无所不究”年青时即受成帝召见,并被任为黄门郎。刘向担心刘歆少年得志,不识深浅,忘乎所以,及时写了《戒子歆书》,引董仲舒名言来说明福因祸生,祸藏于福,相互转化的道理,并举春秋时齐国事例加以具体说明。告诫儿子要牢记古训,在得志时不骄傲,保持清醒头脑,小心认真从事本职工作,以求免除祸患。[1] 作品赏析 刘向、刘歆这一对父子的相同之处颇多,而相异之处也很巨大,真是绝无仅有的特例。其一,虽然都是蒙受祖荫,加之天生聪颖,两个人都是少年得志,学问渊博,官运亨通,但刘向为人低调谦和,而刘歆则锋芒慑人;其二,学问上,刘向崇尚今文经学的《梁传》,而刘歆则是古文经学的代表,推崇古文《左传》;其三,刘向对汉家王朝忠心耿耿,誓死效忠,而刘歆则成为王莽篡汉的帮凶,成了刘汉王朝、宗族的罪人。以结局来看,二人虽然都成为学问大家,一代宗师,但刘向得以善终,而刘歆以73岁高龄国破家亡,被迫自尽。 这封家书是刘向于刘歆初登仕途、出任黄门郎时写的。“受福则骄奢,骄奢则祸至”,这个警告可以说来得并非不及时。刘向还列举了春秋时代齐顷公的典故,来说明“吊者在门,贺者在闾”,“贺者在门,吊者在闾”的道理。告诫刘歆在“新拜皆谢,贵人叩头”之时,一定要谦虚谨慎,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只有这样才能免除祸患。所谓“知子莫若父”,刘向应该是个目光精准的人了吧,但刘歆并没有听进去。 刘歆是个聪明人,不过,政治上的不得意和屡遭挫折,扭曲了他的心态。他苦苦反思的结果不是要让自己做一个淡泊明志、潜心为学的人,而是决定不择手段谋求功名利禄。当时学者扬雄不愿与王莽同流合污,潜心著述,以至“家素贫”,“时人皆忽之”。刘歆劝扬雄说:“空自苦!今学者有禄利,然尚不能明《易》,又如《玄》何?吾恐后人用覆酱瓿也。”一句话,把自己庸俗势利的腐臭气息暴露无遗。 叶适说:“孟子曰‘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未闻以道殉乎人也。’人之患在为徇人之学,而欲遂狼狈不可救,悲哉!”刘歆甘心用自己的学问为王莽效力,确实有效,实在也是有限,福尽祸至,而又首鼠两端,反复无常,真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 以道殉人,“曲学阿世”之风似乎像模像样地流传下来了,甘之如饴者应该不在少数,至于结局,那是没有人关心的。[3] 作者简介 刘向(前77年-前6年) ,原名更生,字子政,沛县(今属江苏)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汉高祖弟楚元王刘交的第四代孙,刘歆之父。宣帝时,为谏大夫。汉元帝时为中垒校尉,后因权臣专政,被废十多年。汉成帝时,改名为向,任光禄大夫,校阅经传诸子诗赋等书籍,撰成《别录》一书,为中国最早的分类目录。代表作品有《新序》、《说苑》、《列女传》等。[5]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b7c84a8e2bd960591c677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