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7月23日讯(记者段留芳王立双)新教育是由朱永新先生发起的教育改革运动,是针对教师苦、学生累、家长急这种教育状况的改革运动。当国家的宏观政策尚未做出实质的改变时,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改变教育现状,让孩子在学习中感知幸福,让学生在学校教育中受益一生?中国网邀请新教育研究院院长卢志文先生为我们支招。 目前教育生活不幸福、不完整,是新教育要改变的现状 新教育研究院院长卢志文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新教育是一个民间的教育改革行动,是朱永新先生发起的,一个以“帮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教师苦、学生累、家长急、校长冤”,“过重的学业负担、沉重的心理负担和乏味的校园生活”,构成中国教育的现实图景。这个教育图景可以说是灰暗的。教育不应该是这样的。那么多人都希望去改变,国务院十几年前就发布了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但是这些意见并没有在落实到现实当中。 如今,扎扎实实的应试教育依然扎扎实实,轰轰烈烈的素质教育依然轰轰烈烈,然而提倡的素质教育始终没有落地成功。大家都期望改变,改变的方式也有很多种。例如我们可以期待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期待办学体制的改革,期待考试制度的创新,但这不是一下子就能改变的。我们觉得,有一个现实的途径可以去改变,那就是唤醒广大一线老师,通过改变教室、改变课堂、改变校园里师生关系去改变教育。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途径——通过传播新的教育理念,改变教育。 新教育强调五大理念:“无限相信师生的潜能”;“教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东西”;“让师生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重视精神层面,倡导成功体验”;“注重个性发展,强调特色教育”。在这样一些理念指引之下,新教育提出“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改革宗旨。今天,我们师生的教育生活第一不幸福,第二不完整。我们用一些近景的升学指标、分数指标代替了教育的最终价值。这是要出问题的。 教育是针对人的,从个体的人来说,实际上教育要教给孩子的,是一生的幸福。现在,我们常常游离于这个教育宗旨之外,让孩子生活在应试的痛苦之中,不仅今天不幸福,明天也不会幸福。不完整,是指教育质量的不完整。在应试环境下,我们过多关注学习性质量。教育质量,除了包括学习性质量还应该包含发展性质量、生命性质量。发展性质量,就是你有没有发展后劲。我们不光要关注孩子今天走的快不快,我们更要关注孩子明天走的远不远。所谓生命性质量,就是除了学习质量、发展质量以外,我们还要关注孩子今天走得快,明天走得远的过程当中,是否快乐,是否幸福。这个是新教育特别强调要关注的。 过去,我们过多关注分数。教学围绕应试,课堂围绕知识,评价围绕分数,这像三座大山一样压在师生头上。新教育实验就是通过唤醒教师、开发课程、变革课堂等,改变学生的生存状况,改变教师的死板思想,改变教育的科研范式,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新教育创造了很多地区、学校和教师,从薄弱走向优秀和卓越的案例。 观念是新教育面临的最大障碍,但在有识之士大力支持下前景乐观 卢志文院长接着说,新教育从最初的一个念想,到今天已经走过12个年头。如今,有37个实验区,1450所实验学校,100多万学生,10多万老师,不同程度参与其中,切切实实的改变在教室、课堂、学校、区域,在教师、学生、家长、校长身上发生着。作为一个民间的教育实验,这个规模看上去已经蛮大。但是,对于有2.6亿14周岁以下儿童、40多万所中小学校、1000万中小学教师的中国教育来说,这依然微不足道,非常渺小。还有那么多的孩子,还有那么多的学校,还有那么多的地区期待改变,我们能做的还很有限,我们要走的道路还很漫长。 我们希望新教育这些年努力的成果能够在更广的范围内,更方便地被更多的人使用。所以我们现在着力做课程。当我们的理念变成一个个具体的课程之后,就可以传播推广,容易学习,便于复制,这才是落地的。 新教育“用理想感召,以课题引领,由教师生发,从教室开始,在课堂实践,靠课程积累,于校园展开,有家长参与,依区域推进”,这种方式有良好的内生力和成长性。 这次年会的主题是“缔造完美教室”,这是一种追求。教室是孩子生存、发展最重要的场域之一,这个场域如果是和谐的、民主的、积极的、阳光的,那么我们的孩子就一定会被这个场域所感染,并受益终身。然而教室的环境又是谁缔造的呢?显然教师非常关键。所以,我们要教给老师一些方法,通过一个一个教室的改变去缔造完美。这样传播面就会拓宽,也便于一线老师学习。新教育探索理想课堂,也是希望通过这种探索,构建一种课堂教学的模式,可以被更多的人拿来借鉴和推广。 过去,我们做一些“点”、做一些“案例”,是为了“可欣赏”。未来,新教育着重要做的是 “可推广”。这是两个层面的内容。过去我们不管别人,我们自己怀揣一份理想,认认真真去做一个案例,做一间教室,做一所学校,做一个区域,让它成为一个典型或成为一个榜样。这个过程实际是一个被欣赏的过程。通过榜样的被欣赏,然后在一定程度上去影响,启发他人。往后新教育的探索,我们将会进一步的科学化,具体化。提炼出更加具有推广价值的内容,覆盖更广阔的教育领域。 新教育历经12年成绩斐然,让未来的孩子受益是最大收获 卢志文院长继续说,在中国有很多有识之士,为新教育提供各种帮助,他们是新教育有力的支持者。就像我做新教育,也是一个大义工。我和我们中的很多人,是自己贴人贴钱来做新教育,我们觉得这是一件很荣幸事情。在中国,一份好的事业,是不乏有识之士、有力之士去支持的。但就新教育自身发展而言,我们最期盼的还是新教育能够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提供卓越的课程,作为引领人提供优质的服务,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我认为这一条完全可以实现。 我们很慎重对待这种事情,但是我们不反对这个思路。好的东西,可以通过不同方式去传播,如能够快速的把好东西传播开来,也是一个好事。新教育坚持四种精神,第一个理想主义,我们高举理想旗帜,仰望天空,追求理想;第二个是田野意识,我们一定耕耘在最基层,脚踏大地,立根课堂;第三个是合作精神,我们强调合作,共同创造。新教育不是某一个现成的东西,交给你,就完成了,而是唤醒基层老师和我们一起共同创造,它不是一种单向的传递;第四个是公益情怀,新教育坚持公益路线,全国1400多所实验学校,没有任何收费,连课题管理费都不收,都是纯公益的,目前这在全国民间教育实验当中,差不多是唯一的。 但是我们现在也在思考这个问题,就是这份走纯公益路线的事业是否能够走得远,或者,是不是能够走得很远。我们在结构上也做了一些安排,比如说我们成立了新教育基金会,新教育基金会是一个私募基金会,会聚一些有识之士、有力之士给新教育以支持,资金主要用于新教育项目的推广。比如完美教室缔造、新教育童书馆项目,就有基金跟踪支持。 其次,随着时间推移,新教育自身要去打造一系列精品课程,这种精品课程深受广大一线学校和老师的欢迎。如果我们的精品课程能够达到一定质量和数量,是可以通过出版等方式给新教育有所反哺的。我们还可以通过接受委托管理学校等方式,增强新教育的生存力,实现自身持续滚动发展。朱老师当年提出这份理想,然后有一批人前赴后继去追随,我只是众多追随者当中的一个。我希望在我参与做的这一段时间当中,能努力做好,今后还会有更多更优秀的人去接力,把新教育事业推的更远。 嘉宾介绍:卢志文,十一届湖北省人大代表,扬州市十大杰出青年,江苏省劳动模范,中国教育学会管理分会理事,学校管理体制改革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新教育研究院院长,中国民办教育十大风云人物,美国阿灵顿商学院EMBA,全国知名教育专家,翔宇教育集团总校长。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e3cccb2332b3169a45177232f60ddccdb38e689.html